最近老琢磨史蒂夫·纳什这人,就是那个打篮球的,外号“风之子”的那个后卫。
我,也不是说要学他打球,毕竟这岁数,身体也跟不上。主要是对他那职业生涯挺感兴趣的。我就去翻些他以前打球的集锦看,还找些当时的报道文章瞅瞅。
这家伙,确实厉害。看他传球,那叫一个写意,好多球都不知道怎么就塞到队友手里去,看着是真舒服。而且他投篮也准,罚球更是稳得不行。连续拿两次常规赛MVP,这在后卫里头可不多见。助攻王也拿好几次。
但是,看着看着我就纳闷。
这么个牛人,名人堂都进,结果整个职业生涯连总决赛都没进去过,更别说拿总冠军戒指。这事儿就挺奇怪的,按说MVP级别的球员,怎么着也得摸一摸总决赛的地板?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自己瞎折腾的一个事儿。
那会儿刚换工作,新公司想搞个内部的分享平台,让大家把工作里的经验、踩过的坑都记下来,方便新人学习,老人也能查漏补缺。领导觉得我之前干过类似的东西,就把这事儿交给我牵头。
我的实践过程
我劲头特足。
- 第一步:调研需求。我找不同部门好几个人聊,问他们想要啥样的功能,平时习惯用啥工具记录,痛点在哪。
- 第二步:选型和设计。根据大家的反馈,我对比好几个现成的系统,也考虑过自己搭。选个开源的框架,改改感觉能行。原型图也画好几版。
- 第三步:拉人开干。找两个技术不错的哥们儿,一个负责前端,一个负责后端,我就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协调。
- 第四步:开发和测试。我们仨吭哧吭哧搞小两个月,晚上和周末也加不少班。期间反复修改,找同事帮忙内测提意见。
那段时间,感觉特充实,就像纳什带着太阳队打快攻一样,想法不断冒出来,执行也快。平台上线内测后,反响也确实不错,大家都觉得挺好用,信息查找方便多,领导也表扬几次。
可结果?
用着用着,问题就来。有的部门嫌麻烦,不愿意往上写东西;有的老员工觉得自己的经验是宝贝,不乐意分享;平台的功能,总有人觉得这不好那不好的,众口难调。慢慢地,活跃度就下来。加上后来公司业务调整,组织架构变动,这事儿就更没人关心。
那个平台就半死不活地挂在那儿,成个摆设。跟纳什似的,数据挺好看(MVP),过程也挺精彩(赏心悦目的进攻),但最终那个“总冠军”(平台真正融入工作流程,持续发挥价值)就是没拿到。
搞来搞去,我才有点明白。一个事儿能不能成,光靠一两个人的牛逼是不够的。纳什个人能力再强,球队整体防守、关键时刻的运气、对手的实力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果。我那个项目也是,想法挺执行也努力,但没考虑到推广的阻力、用户习惯的惯性、还有公司大环境的变化。
所以现在再回头看纳什,感觉就不一样。不光是替他惋惜没拿到冠军,更多的是佩服他能在自己的条件下,把篮球玩得那么明白,那么有创造力。这就很不起。
就像我那个黄的项目,虽然没达到预期,但整个过程里,我学到的东西,尝试过的方法,还有跟那俩哥们儿一起加班奋斗的经历,现在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是所有闪光的东西都能变成金子,但闪过光,本身就挺牛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