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塔比”,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那个神秘的、不断变暗的恒星——塔比星(KIC 8462852)。这颗恒星因为其诡异的亮度变化,曾一度被认为是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建筑,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而这位“塔比”的“真身”,则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天文学家塔贝莎·博亚吉安(Tabetha Boyajian)。
塔贝莎·博亚吉安,在学术界以外,大家更习惯称她为“塔比”。这位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女性天文学家,是研究塔比星的主要负责人,她在2015年带领团队首次发现并公布了塔比星的奇特现象,并引发了科学界对这颗恒星的广泛关注。
“塔比”的科研之路:从“行星猎人”到“塔比星”
塔贝莎·博亚吉安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系外行星的探索。在2011年,她加入了“行星猎人”项目,这是一个由公民科学家参与的项目,旨在通过分析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来寻找新的系外行星。
在分析数据时,塔贝莎·博亚吉安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一颗名为KIC 8462852的恒星,其亮度在不规则的时间间隔内会发生显著的下降。这种下降并非像传统意义上的行星凌星现象那样,呈现出规则的周期性变化,而是显得杂乱无章,下降幅度也远超一般行星凌星的现象。
“塔比”的发现:挑战传统认知
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因为它的特殊性挑战了人们对恒星和行星系统演化的传统认知。
传统意义上,行星凌星现象是指行星经过恒星前方时,遮挡部分恒星的光线,造成恒星亮度下降。这种下降的模式是规律的,可以用来推测行星的大小、轨道周期等信息。
塔比星的亮度变化却无法用传统的行星凌星模型来解释。它的下降模式不规则,幅度也远超一般行星凌星现象,最大时甚至下降了22%。
“塔比”的猜想:外星文明的巨型建筑?
为了解释塔比星的奇特现象,各种猜想层出不穷。一些学者认为,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星际尘埃云,在围绕着塔比星运行,并周期性地遮挡它的光线。但这种猜想无法解释观测到的下降幅度和不规则性。
另一种更为大胆的猜想,则是外星文明的“戴森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塔比星周围可能存在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建筑,这些建筑用来收集恒星能量,而这些建筑在运转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线。
“塔比”的真相:更接近自然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对塔比星的观测和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塔比星的奇特现象可能更接近于自然现象。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塔比星周围可能存在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尘埃碎片,这些碎片的碰撞和分解会造成恒星亮度的不规则下降。
科学家们也发现,塔比星的亮度变化并非一直存在,它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明显出现了减缓趋势。这表明,塔比星的奇特现象可能并非由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建筑所造成,而是由其他自然因素导致。
“塔比”的意义:推动天文学研究
尽管塔比星的真相尚未完全揭晓,但它对天文学研究的意义却不可忽视。
塔比星的奇特现象,不仅挑战了人们对恒星和行星系统演化的传统认知,也促使科学家们开发出新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
塔比星的发现也激发了公众对宇宙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天文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塔比”星的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 | 内容 |
---|---|
恒星名称 | KIC 8462852 |
距离地球 | 约1480光年 |
光谱类型 | F型主序星 |
亮度变化幅度 | 最大下降22% |
亮度变化周期 | 不规则,无法预测 |
关于塔比星,你有哪些疑问?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