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相思深,怎解相思人未归?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谓千古绝唱,它以婉转动人的词调,描绘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却音信渺茫的思妇形象,是文学史上流传最广、最能引起共鸣的诗词之一。这首词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耐人寻味的疑问。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揭开《一剪梅》中相思愁情背后的谜团。
疑李清照为何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句歌词展露出李清照孤独寂寞的心情。她轻解罗裳,独自登上一艘小船,由此可见她盼望亲人归来的急切之情。为何她要独上兰舟呢?
李清照登上兰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 寻找亲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远赴他乡,李清照思念成疾,登上兰舟寻夫。
2. 寄托相思:独自行船,可以让李清照暂时忘却相思之苦,在水中寄托自己的哀愁。
3. 暗示思念:兰舟孤单,如同李清照独处闺中思念亲人,登船是李清照相思情怀的一种外化。
疑李清照期待着谁的来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两句歌词写出了李清照对收到亲人来信的渴望。究竟是谁的来信让李清照如此挂念呢?
答案不言而喻,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1. 伉俪情深:李清照和赵明诚是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赵明诚远行在外,李清照自然十分思念,期盼着收到他的来信。
2. 锦书寄情:在古代,书信是传递感情的重要媒介。李清照期待着收到赵明诚的锦书,里面饱含着赵明诚对她的思念之情。
3. 雁字传书:雁字喻意家书。李清照希望大雁能捎来丈夫的书信,让她得知丈夫的平安,缓解自己的相思之苦。
疑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有多深?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歌词刻画了李清照无处排解的相思之情。她将自己的相思比作随风飘零的花朵和静静流淌的流水,尽显相思之深的程度。
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是如此深沉:
1. 相思如水:流水绵延不绝,李清照的相思之情也如流水一样奔腾不已,时刻冲刷着她的心田。
2. 相思似花:花朵凋零寓意着时间的流逝,李清照的相思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浓烈。
3. 两地闲愁: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地相隔,彼此都深陷相思之苦,遥遥相望却无计可消除。
疑李清照如何排解相思之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歌词道出了李清照相思之情的无解性。既然如此,李清照是如何排解相思之苦的呢?
她排解相思之苦的方式有:
1. 填词寄情:李清照才华横溢,常常通过填词来抒发自己的相思愁绪,《一剪梅》正是她排解相思之苦的代表作。
2. 思念成疾:过度思念导致李清照身体健康受损,她在《病起诉怀》中写道:"病起问寒温,泪珠零。不知盐味。玉瘦损罗衣,羞见郎影。问郎锦书来?平生塞雁来,只字绝。”“ 思念成疾”一词正是来源于此,可见李清照的相思之苦有多深重。
3. 寄情山水:李清照也曾尝试通过游览山水来缓解相思之苦,在《寻寻觅觅》中写道:“春归何处?寂寞杏花村。老眼昏花识字误,引来野蝶弄花魂。”
疑李清照的相思情是否得到回应?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歌词暗示着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没有得到回应。她满心期待着丈夫的来信,却一次次落空。那么,她的相思情是否最终得到了回应呢?
答案令人遗憾,李清照的相思情并没有得到回应。
1. 金石录风波:李清照一生坎坷,在金兵南下时,她亡夫赵明诚的藏书遗失。李清照将此事归结为张汝舟的过失,写下了《金石录后序》,致使张汝舟锒铛入狱。这一事件使李清照遭到非议,晚年孤苦潦倒,她的相思情最终化为遗憾。
2. 史料记载:史料中没有记载赵明诚是否给李清照写过信。有学者认为,赵明诚收到李清照《一剪梅》后十分感动,写信给李清照,但途中遗失。
李清照的相思之情令人扼腕叹息,她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丈夫的回应。她的词作《武陵春》、《醉花阴》、《蝶恋花》等,都充满了对赵明诚的思念和深情,成为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佳作。
各位读者,你们对《一剪梅》这首词有什么看法呢?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是否引起了你们的共鸣?你们认为李清照的相思情最终得到了回应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和感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