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这个“王寒冰”。这名字不是个人,是我最近瞎折腾的一个木工活儿,或者说是一种老榫卯接法,我自个儿给起的代号。为啥叫这名?没啥特别意思,就是觉得顺口,听着有点那啥…高深莫测的感觉,就是瞎叫的。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前段时间在家闲得慌,翻箱倒柜找出来一本挺旧的木工书,里头讲不少老手艺。其中有那么一页,画着一种挺特别的榫卯结构,看着就挺结实,但做法又没细说,就几张图,标注也模糊。就爱琢磨这种看着费劲的东西。寻思着,要是能把这玩意儿做出来,以后自己做点小家具啥的,肯定带劲。
捣鼓前的准备
第一步,肯定是找材料。翻翻我那堆破木头,找块还算规整的硬木,尺寸不大不小,正好练手。工具嘛就我那几把老家伙事儿:锯子、凿子、刨子,还有个角尺。那书上的图实在太简略,我就对着那几张模糊的图,自己先在纸上画半天,琢磨这卯眼和榫头该怎么切、怎么挖,角度、深度都得估摸着来。感觉这玩意儿,关键就在那个结合处的角度和精度。
第一次动手,翻车
画好线,我就开干。先用锯子把大致轮廓弄出来。这硬木头,锯起来还挺费劲。然后就是凿子活儿。我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凿那个卯眼。心里想着:慢点来,别凿劈。结果?越小心越出错。凿着凿着,手一抖,咔嚓,卯眼边上直接崩一小块!得,这下废。看着那崩掉的一块,心里那个气。
当时就有点不想弄,觉得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做起来真不是那么回事。肯定是哪个环节没弄对。扔下工具,点根烟,坐那儿琢磨。
琢磨与再战
我重新拿起那块废料看半天,又对着书上的图比划。感觉问题可能出在:
- 下凿的角度不对,太猛,应该更垂直一点,或者说,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慢慢来。
- 木头纹理没吃透,硬木纹理硬,有些地方不能硬来,得顺着劲儿。
- 工具可能也差点意思,我的凿子好像有点钝,得磨磨。
于是我花点时间,把凿子重新磨快点。又找块新木头,这回我换个思路。不再追求一次到位,而是先用小号凿子慢慢把轮廓浅浅地凿出来,然后再一点点加深。遇到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就停下来,换个角度试试。锯榫头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宁可留点余量,后面再慢慢修,也不敢一锯子到位。
这回像点样
这回确实顺手多。虽然还是有点磕磕绊绊,比如榫头稍微厚点,卯眼稍微歪点,但好歹没崩!我耐着性子,用锉刀和砂纸一点点修。把榫头修到能将将插进卯眼,但不松动。3“啪”地一下敲进去,还真挺严实!虽然跟书上画的那个完美贴合还有差距,但形状是对,结构也稳。
拿着这块弄半天的木头疙瘩,心里还挺美的。虽然这所谓的“王寒冰”接法,做出来也就那么回事,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就是得有耐心,还得不怕失败。搞这些老手艺,急不得,也糙不得。下次再试试,争取搞得更漂亮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