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叫“朱赫”的事儿,不是说介绍这个人本身,是说说我之前因为这个名字搞出来的一段实践经历。
是这么回事儿,大概去年,我们公司要做个什么本地文化相关的项目,领导就让我去搜集一些本地或者说有点名气的文化人、作家啥的信息,说是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或者至少解下背景。然后,这个“朱赫”的名字就在名单里头出现。
我的实践就是,动手查呗。
这不就老一套嘛打开电脑,浏览器里输入“朱赫”两个字,点搜索。唰一下,出来一堆东西。
第一步,初步筛选信息。
我看到有介绍说他是作家,还挺厉害,国家一级作家,发不少东西,出不少书。我想,这个靠谱,符合我们找文化人的方向。就把这些信息先记下来,什么作协会员,作品数量,大概有个印象。
第二步,深入挖掘与碰壁。
然后我就继续往下翻,想找点更具体的,比如他最近有啥活动,关注些什么方向,联系方式有没有可能找到。结果,搜着搜着,信息就开始有点乱。
一会儿跳出来个新闻,里面好像也有个“朱赫”,但说的是啥国际关系的事儿,感觉跟作家身份对不上?我当时就有点懵,是同名同姓,还是这作家兴趣广泛?
再往下,又看到一些企业信息查询的网站,显示“朱赫”是某些公司的合作伙伴或者股东啥的,名字对得上,但感觉这画风跟埋头写作的作家又不太一样。什么杨云声、郭新宇的名字也跟着出来,商业伙伴?这下我更糊涂。
我的实践过程就卡在这儿,信息太多太杂,反而不知道哪个是重点。
我就琢磨,这一个人能干这么多事?又是写作,又是掺和国际新闻(虽然那个后来我感觉多半是重名),还搞商业合作?这时间管理大师?
第三步,整理与汇报(也是实践的一部分)。
没办法,实践不能停在懵圈这步。我只能把我找到的这些信息,分门别类整理一下。大概就是:
- 主要身份:作家,有官方认证,作品不少。
- 疑似重名或跨界信息:涉及到国际新闻发言(存疑),商业合作伙伴(待核实)。
- 其他零散信息:比如跟某些大学可能有点联系(扫到过类似信息)。
整理完,就拿给领导看。我说,这个“朱赫”,信息有点复杂,主体是个作家,但网上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信息,得再确认下是不是同一个人,或者他是不是确实有这么多重身份。
的结果?
也没啥然后。领导看看,说知道,这事儿后来也没下文,那个项目也调整方向。我这番实践,查半天,整理半天,也就是让我自己对“信息搜集与甄别”这事儿有更深的体会。
这回围绕“朱赫”这个名字的实践,就是一次典型的信息搜集、遇到信息爆炸和混乱、然后尝试整理归纳的过程。虽然没产生啥业务成果,但这个过程本身,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挺实在的操练。就是感觉,现在网上信息多是多,但真要找准一个人的全面真实信息,还挺费劲的,得自己动脑子去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