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瞎琢磨并实践的一个事儿,跟那个叫贝尔福的家伙有点关系。不是说要学他做啥坏事,就是看那个电影,《华尔街之狼》,对他那套说话的本事挺好奇的。
电影里那家伙,巧舌如簧的,死的都能说成活的,客户本来不想要的,三两句话就被他说动心,乖乖掏钱。当时我就在想,这玩意儿现实里真能行吗?是不是有点太神?
我就动心思,想自己试试。 咱也没啥股票好卖的,就想着在日常小事上练练手,看能不能有点效果。
我的第一次“贝尔福式”尝试
正好那几天我琢磨着把我那辆旧自行车给卖,挂在二手平台上,问的人不少,但都砍价砍得厉害。有个哥们聊得挺就是价格上一直磨叽,差那么几十块钱。
我想,机会来!学学贝尔福,给他来点“压迫感”和“稀缺性”。
我就开始跟他说:
- “兄弟,跟你这车况是真不错,我保养得很” (先建立点信任感,虽然也是实话)
- “这个价已经是最低,再低我就留着自己骑。” (制造点坚定感)
- “而且不瞒你说,下午还有两个人约要来看车,人家基本就定这个价。” (重点来,制造紧迫感和竞争! 这句是学电影里那套路,根本没人约下午看车)
- “你要是真想要,现在定下来,我马上给你留着,不然下午可能就没。” (推一把,促使他做决定)
说完这几句,我心里还有点小紧张,感觉自己跟演戏似的。电话那头沉默几秒钟。
结果怎么样?
你猜怎么着?那哥们犹豫一下,然后说:“行行,就按你说的价,我现在过去找你。”
还真成! 当时我心里那个激动,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什么“财富密码”一样。几十块钱虽然不多,但这种“操控”别人想法的感觉,有点微妙。
但事后冷静下来,我又觉得有点别扭。我确实是把车卖出去,价格也满意,但我用点“小手段”,说点不完全真实的话(关于下午有人看车)。心里有点不得劲。
反思与联想
这回小小的实践让我明白,贝尔福那套东西,可能确实能在短期内达到一些目的,尤其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的紧迫感心理。但用起来感觉不舒服,不踏实。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买房时遇到的一个中介。那家伙才真是“贝尔福”附体。
- 不停地制造焦虑: “这片区的房子最近涨疯,这套是性价比最高的,今天不定明天就没!”
- 强调稀缺和竞争: “上午刚有两拨人看过,都表示很有意向,就看谁先下定!”
- 给你画大饼: “买这儿,以后孩子上学、交通购物,啥都方便,绝对升值!”
- 施加压力: “哥,你看你都考虑这么久,机会不等人,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当时被他搞得晕头转向,差点就冲动付定金。幸好我老婆比较冷静,拉着我回来多想想,才发现他很多话都有水分,故意夸大其词。
那次经历让我贼难受,感觉自己就像砧板上的肉,被人拿着刀比划来比划去。虽然没在他那买,但那种被人操控、催促、甚至有点被“骗”的感觉,一直记得很清楚。
通过自己实践卖自行车那点事儿,再回想起买房那次经历,我算是明白。贝尔福那套“技巧”,用好也许能让你暂时获利,但总觉得少点真诚。做生意也与人打交道也可能还是实在点、真诚点,心里更踏实,关系也更长久。耍小聪明,也许能赢一时,但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
行,今天就瞎唠这么多,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实践记录和胡思乱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