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算是琢磨明白了,这人呐,想太多真没啥好处。以前我就是个典型的“想太多少年”,芝麻大点事儿能在脑子里演一部连续剧,把自己搞得那叫一个累。所以今天就来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是咋从这种状态里慢慢爬出来的,主题就叫“不思”,不是说啥都不想,而是别瞎想,别钻牛角尖。
一、发现问题:我咋就成了“想太多”专业户
一开始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总觉得凡事多想想,准备周全点儿没坏处。但慢慢地,我就发现不对劲了:
- 晚上睡不着: 明明身体挺累,脑子却跟打了鸡血似的,白天发生的事、明天可能发生的事,一遍遍过电影。
- 效率特别低: 做个啥决定之前,能把所有可能性、所有好坏结果都分析个遍,结果黄花菜都凉了,事儿还没干。
- 情绪波动大: 别人一句无心的话,我能琢磨半天,是不是针对我?是不是有别的意思?然后自己跟自己较劲,纯属内耗。
- 享受不了当下: 吃饭的时候想着工作,休息的时候想着明天的麻烦,反正就是心不在焉。
有一次,就因为领导开会时一个眼神,我回家琢磨了一晚上,是不是我最近哪里做得不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结果人家就是那天眼睛不太舒服。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么下去不行,太耽误事儿,也太折磨自己了。
二、开始改变:我的“不思”实践之路
痛定思痛,我决定得改改这瞎琢磨的毛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玩意儿跟习惯似的,根深蒂固。我主要试了这么几招:
意识到就喊停: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当我发现自己又开始陷入那种无意义的、重复的思考时,我就在心里对自己喊“停!”或者想点别的搞笑的事儿,先打断它。
专注眼前事,行动起来:
我发现很多时候胡思乱想,是因为闲的,或者说,是因为对要做的事情有畏难情绪,所以大脑就用“思考”来代替“行动”。后来我就强迫自己,与其花时间想一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比如有个报告要写,以前我会先想万一写不好怎么办,领导不满意怎么办。现在我就想,先打开文档,写个开头再说。一旦开始做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反而少了。
给自己设个“思考时限”:
有些事确实需要思考,但不能没完没了。我就给自己规定,比如某个问题,我只给自己10分钟或者半小时去想,时间到了,不管想没想明白,都先放一放,干点别的。这招对付选择困难症还挺有效的。
少管别人的闲事,多关注自己:
以前特爱操心别人的事,或者琢磨别人怎么看我。后来我琢磨明白了,别人的事我管不了,别人怎么看我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就把注意力收回来,多想想自己想做自己能提升生活一下子清净了不少。
接受不完美,允许犯错:
很多时候想太多,是怕犯错,怕不完美。我开始告诉自己,人无完人,犯点小错太正常了,从错误中学习就行。这么一想,很多压力就小了,自然也就不用翻来覆去地琢磨那些“万一”了。
三、实践效果:现在感觉好多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虽然不能说完全做到了“不思”,但比以前真是强太多了。
- 睡眠质量上去了: 脑子清净了,晚上躺床上很快就能睡着。
- 做事果断了些: 没那么多内心戏,决定快了,行动也快了。
- 心情平稳了不少: 不再因为一点小事就玻璃心,或者胡乱猜忌。
- 更能活在当下了: 吃饭就是吃饭,散步就是散步,感觉生活都鲜活起来了。
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老毛病还会犯。但现在我能更快地意识到,并且知道怎么去调整。就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再是那个被自己思绪绑架的小可怜了。
各位老铁,要是你也有类似困扰,不妨也试试给自己减减负,少一些不必要的“思”,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行”。日子嘛简单点,糊涂点,可能反而更舒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