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支”字,我可真有一肚子话想说。不是啥大道理,就是我自个儿前阵子亲身折腾的一段经历。
起因是啥?
就前段时间,也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风,说现在有什么扶持政策,专门“支”持咱们这些想自己搞点小名堂的人。什么培训补贴,什么创业启动金,说得天花乱坠的。我当时脑子一热,寻思着我手上正好琢磨着一个小项目,一直缺那么点启动的“油水”,这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嘛
说干就干,我开始行动了。
第一步,我先是上网查了查,信息倒是不少,看得我眼花缭乱。然后挑了个看起来最靠谱的,据说是专门给咱们这种“草根”创业者提供的“支”援。行,那就它了!我先打了个电话过去咨询,电话那头的小姑娘声音倒是挺甜,就是说话跟背书似的,一堆名词砸过来,听得我云里雾里。她说最好是亲自到他们办公室去一趟,带上我的“创业计划书”。
我的“跑部钱进”之路就这么开始了。
那办公室在一个挺偏的地儿,我七拐八拐才找到。进去一看,嚯,人还不少,大多跟我一样,脸上写满了迷茫和期待。排了半天队,轮到我了,一位大姐接待的我。她头都没怎么抬,就把一堆表格“啪”地甩我面前,说:“先把这些填了,填完了再来找我。”
我一看那表格,好家伙,比我高考卷子还复杂。什么SWOT分析,什么未来三年盈利预测,什么风险评估…… 我寻思我就是想开个小小的手工坊,卖点自己做的小玩意儿,哪整得来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没办法,硬着头皮填呗。那一周,我几乎天天熬夜,查资料,编数据,总算是把那堆“废纸”给凑齐了。
交上去之后,以为能松口气了。结果大姐扫了一眼,说我这不行那不行,这缺个章,那少个证明。得,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腿”。为了盖那些章,我真是各个部门来回窜,什么工商、税务、街道办,感觉腿都快跑细了。有时候为一个章,得跑三四趟,不是负责人不在,就是说这事儿不归他们管。那叫一个折腾!
中间我还遇到过哭笑不得的事儿。
比如说,有个材料要求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我寻思我一良民,这有啥难的?结果派出所说,你得先让需要这个证明的单位开个“介绍信”,证明他们确实需要你提供这个。我又跑回那个扶持办公室,他们说:“我们这儿不兴开介绍信,你自己想办法。” 我当时就无语了,这不是死循环吗?还是托了个熟人,才勉强把这事儿给办了。
还有一次,审核材料的一个小伙子,估计是刚毕业的,对着我的“商业模式”指点江山,说我这个思路太老套,那个定位不清晰。我心里那个气,你连市场都没下过,凭啥对我的心血指手画脚?但咱是求人办事,只能陪着笑脸,一个劲儿地说:“您说得对,我回去再改改。”
那么,结果怎么样?
折腾了差不多快三个月,各种材料堆起来能当枕头了。通知我去领结果。你猜怎么着?确实是“支”持了,给了我一笔“巨款”——五千块!还不够我这几个月跑腿的油钱和打印费!而且这钱还有各种限制,必须用在指定的地方,用完了还得提交详细的报告和发票。
那一刻,我真是哭笑不得。我本来指望的是雪中送炭的“支”援,结果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极其复杂的通关游戏,奖品却不怎么诱人。
这个“支”字,说起来容易,真要去争取,可真不是那么回事。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指望这些“支”持,还不如自己多想想办法,多跑跑市场,踏踏实实干点事儿来得实在。我也不是说这些政策不可能是我运气不或者我的项目确实不符合他们的“高标准”。但这段经历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对这个“支”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最大的“支”撑,还是得靠自己。
现在我那个小手工坊也开起来了,虽然规模不大,也没拿到多少外部的“支”援,但一步一个脚印,也挺踏实的。至少,不用再看人脸色,填那些永远填不完的表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