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了个事儿,就是那个瑞银,好像要把他们手底下的一个叫O'Connor的对冲基金部门给卖掉。这事儿在圈子里传得挺热闹的。
我一开始听到“O'Connor”这个名字,还愣了一下,心想这不是那个唱歌的吗?后来仔细一瞅,,原来是家对冲基金,历史还挺悠久,搞衍生品和做市都四十年了,管对冲基金也二十多年了,算是老牌劲旅了。听说现在管着大概一百一十几亿美元的资产,客户也都是些大机构、有钱人什么的。
这回瑞银打算把它卖给一家叫Cantor Fitzgerald LP的美国券商。具体为啥要卖,咱也不知道内部消息,不过一般这种大公司剥离业务,无非就是战略调整,想更聚焦在某些核心业务上呗。毕竟瑞银那么大个体量,旗下业务肯定多得很,时不时优化一下资产配置也正常。
我琢磨着这事儿,就想起了我以前捣鼓的一些东西。那时候我对这些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特别感兴趣,也试着去了解过一些基金的玩法。我没人家那么专业,就是自己瞎捉摸。我记得当时特别关注一些大型机构的动向,比如它们会收购哪些小公司,或者剥离哪些非核心业务。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去查查背后的原因,看看市场的反应,分析一下对行业格局有啥影响。
就拿这回O'Connor的出售来说,我就会想:
- Cantor Fitzgerald接手后,会怎么整合O'Connor的业务?是保持独立运营,还是融入自己的体系?
- O'Connor原来的那些客户,会不会因为东家换了而有所动摇?
- 瑞银卖掉这块资产后,会把资金和精力投向哪里?会不会有新的收购目标?
这些东西,你要说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用处,可能也没有。但我就是喜欢琢磨这些事儿,感觉像是在看一盘大棋,各方都在博弈,挺有意思的。我还会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做个简单的梳理,比如某个机构在什么时间点做了什么决策,当时的背景是什么,后来产生了什么效果。时间长了,再回头看看,有时候能发现一些规律,或者至少能对这些大公司的战略思路有个更直观的感受。
这回看到瑞银卖O'Connor,我又把我的“小本本”拿出来了,准备把这事儿也记上一笔。虽然咱只是个旁观者,但通过观察这些“大玩家”的动作,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至少下次跟人聊天的时候,也能多点谈资,不至于啥也不懂不是?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实践和学习,就是关注、记录、然后瞎琢磨,哈哈。
不过话说回来,这O'Connor管的钱可真不少,一百多亿美金,啧啧。这要是交易成了,对Cantor Fitzgerald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手笔了。后续怎么发展,咱们就继续等着看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