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小中产”这仨字儿,我估摸着不少人脑子里头立马就蹦出那种光鲜亮丽的画面,什么出入高档写字楼,周末打个高尔夫,一年几次海外游。要我说,真能那样的,那得叫“大中产”往上了。我自个儿这点实践,顶多算个“小中产”的摸索过程,纯粹是土法上马,跟大家伙儿唠唠嗑,分享分享我这点儿心得。
我的“小中产”起步阶段:瞎折腾与硬攒钱
刚毕业那会儿,我也是个愣头青,工资一到手,左手进右手出,月月光,别提多潇洒了。那时候哪敢想什么“中产”,能把下个月房租凑齐就阿弥陀佛了。关键是,心里没底,慌得一批。
后来结了婚,琢磨着得给家里添点儿底气不是?不能再那么混日子了。我媳妇儿也是个实在人,俩人一合计,得,咱也朝着那“小中产”的边儿够一够。咋够?没别的招,就是死磕自己,硬攒钱。
我开始记账,把每一笔花销都明明白白列出来,哪怕是买瓶水、坐趟公交,都记上。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原来好多钱都花在不痛不痒的地方了。
然后就是砍,那些没必要的开销,什么三天两头下馆子、冲动消费买一堆用不着的东西,都得忍痛割爱。我记得那会儿,我俩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哪个超市的鸡蛋打折,哪个App买菜能领优惠券。听着挺抠搜的是?但没办法,原始积累阶段,脸皮厚点儿,钱包才能鼓点儿。
实践中的调整:从“死抠”到“会花”
光省钱也不是个事儿,日子过得跟苦行僧似的,也没啥奔头。慢慢地,手里有了点儿余钱,我俩就开始琢磨,这钱咋能花得更值当?
我发现,以前觉着牌子货就是贵的就是对的。后来我自个儿琢磨,不对。有些东西,牌子响,溢价也高得离谱。我开始关注性价比,关注那些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 比如说买家电,我不再只盯着那些进口大牌子,而是会花时间去研究国产里头口碑好的,功能实用,价格也实在。省下来的钱,干点啥不
- 衣服鞋子,以前可能追求个新款、潮牌,现在更看重材质和耐穿度。一件能穿好几年的经典款,比追一时的潮流强多了。
- 还有孩子的教育,也不是说砸钱报最贵的班就我们会考察机构的口碑,老师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看孩子是不是真喜欢,能不能学到东西。
我媳妇儿总结得挺到位,她说这叫“花费降级,消费升级”。意思就是,在不必要的地方,能省则省,把钱集中起来,花在那些真正能带来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的地方。比如,我们可能会为了买一个好点的床垫多花点钱,因为睡眠质量太重要了;或者每年固定带孩子出去旅游一两次,开阔眼界比买一堆玩具强。
目前的“小中产”状态:有点儿底气,但还得继续折腾
要说我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那肯定是吹牛。但比起以前那种月月慌的状态,确实是心里踏实了不少。起码,碰上点儿急事,不用抓瞎;想给家里添置点儿或者偶尔想改善下生活,也能有点儿底气。
我觉得,我这“小中产”的实践,核心就是几个词:规划、节制、学习、平衡。
规划,就是对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得有个数,对未来得有个大致的盘算。
节制,就是克制不必要的消费欲望,别让那些营销手段牵着鼻子走。
学习,就是要不断学习怎么更聪明地花钱,怎么让手里的钱发挥更大的价值。就像买车,以前可能就看个牌子,现在得研究配置、油耗、保值率,货比三家。
平衡,就是在省钱和生活品质之间找个平衡点。不能为了省钱把日子过得苦哈哈,也不能为了享受就铺张浪费。
我这“小中产”之路,还在继续摸索。没啥高深的理论,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精打细算地提升点儿生活品质。可能在别人眼里,我这生活方式有点儿“穷酸”,或者说“算计”,但我觉得,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里头安稳,这就挺这过程,挺累,但也挺实在的,至少我知道我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让我和家人过得更好一点儿。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唠唠别的实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