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洪堡这哥们儿。我对这名字挺陌生的,可能就在某些讲历史或者地理的旮旯角落里瞥见过几眼,心想,,又一个外国老探险家呗,估计跟麦哲伦、哥伦布他们差不离,到处跑跑画画地图啥的。
初识与探索
后来有一次,我偶然间看到一篇介绍他的短文,说他不仅是个探险家,还是个博物学家、地理学家,对地质、植物、气候啥的都有研究。我当时就有点好奇了,这跨界也太广了?于是我就开始主动去找了些关于他的资料来看,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点意思。
我发现这家伙真不是盖的。他当年在美洲晃悠了那么多年,可不单单是看看风景,而是正儿八经地搞研究。你想想,那时候条件多差,他就带着工具,又是测量海拔,又是观察植物分布,还记录气温、气压这些数据。他那些箱子里装的,可都是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和各种草图。
深入了解与“整体自然观”
越看我就越觉得,洪堡这哥们儿最牛的地方,是他那个“整体自然观”的想法。简单说,他觉得自然界里的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一座山的这边和那边,因为阳光、风向不一样,长的植物可能就完全不同;一个地方的气候,会影响那儿的土壤,土壤又会影响植物,植物再影响动物。他试图把这些都串起来看。
我琢磨着,这不就是咱们现在常说的“生态系统”的早期想法嘛他那时候就能有这种意识,真是挺超前的。他还特别强调实地考察和精确测量,用数据说话。比如他发现那个磁赤道和地理赤道不是一回事儿,还提出地磁场能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或者大气层高处发生了这观察力,这思考深度,确实让我挺佩服。
实践中的启发
对我自己来说,了解洪堡的过程,也像是一次小小的“实践”。一开始只是知道个名字,然后去找资料,去理解他的思想,再试着把他的想法和我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比如,我以前可能看到路边一棵树,就只是觉得“,这是一棵树”。但受了他点影响之后,我可能会多想一层:这棵树长在这儿,跟这儿的阳光、水分、土壤有啥关系?周围还有些啥别的植物?它们之间会不会有竞争或者互助?
我这纯属业余瞎琢磨,跟人家专业的没法比。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它让我觉得,看事情不能太片面,要试着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洪堡不光研究自然科学,他对人文科学也有涉猎,他就是想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我还看到说,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很多人,包括达尔文。你想想,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在讲生物和环境之间那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确实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总结与感悟
今天分享洪堡,更多的是分享我了解他的这个过程,以及他那些思想给我带来的一些小启发。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他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心、全面的观察视角,以及试图理解事物内在联系的探索精神。
咱们平时工作学习,可能很容易就陷在自己的一个小领域里。偶尔跳出来,学学洪堡这种跨界思维,试着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看,没准儿就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而且他那种“终身学习”和重视“实践能力”的态度,放到现在也一点不过时。说到底,就是得多看、多想、多动手去搞明白事儿。
这回“实践”下来,我感觉对洪堡这个人的认识立体多了,不再是教科书上一个干巴巴的名字。也希望我这点分享,能让大家对他产生一点兴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