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老琢磨一件事儿,就是咱们现在看东西,是不是都太碎了,各管一摊,脑袋里跟装了个九宫格似的,一块一块的,互不搭理。有时候想把这些玩意儿串起来,感觉费老鼻子劲了。
我的“洪堡”初体验
就在我这么瞎琢磨的时候,无意间就撞见了“洪堡”这个名字。也没太当回事儿,以为又是哪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背背年代贡献就完事儿了。但是,我这人就有点犟脾气,既然碰上了,就想刨根问底瞅瞅。
于是我就开始找了点关于他的东西看。这一看不要紧,发现这哥们儿有点意思!不是那种天天待实验室里捣鼓瓶瓶罐罐,也不是光坐在书桌前算数的主儿。这家伙,是个满世界跑的“探险家”型学者,亚历山大·冯·洪堡,说的就是他。
跟着洪堡“走一趟”
我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儿来“实践”一下他的思路:
- 狂补他的经历:我先是找了他的一些传记来看,特别是他那趟美洲的五年大冒险。好家伙,那会儿可没飞机高铁,全靠两条腿和一腔热血。他不仅看山看水,还量气温、测地磁、采植物、画地图,啥都干。装资料的箱子都好几百个,想想都头大。
- 琢磨他的“整体观”:他老强调啥“万物之连结”。我就想,这不就是说别把东西拆开看嘛比如我看一棵树,以前可能就觉得“,这是棵树”,完了。学着他的思路,我就开始想,这树跟旁边的土有啥关系?跟天上的云有啥关系?附近的小虫子是不是也靠它活着?这么一想,感觉整个世界都活过来了。
- 尝试跨界连连看:洪堡这家伙懂的东西那叫一个杂,地理、气候、植物、动物,甚至人文社会都掺和。我就试着在我自个儿琢磨事儿的时候,也别老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比如我最近在折腾一个做饭的小技巧,我就会想,这技巧跟食材的物理特性有啥关系?跟火候的化学反应有啥关系?甚至跟不同地方人的口味习惯有啥关系?这么一串,感觉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
- 学他做“细致观察”:他当年可是带着各种仪器到处测量的。我没那条件,但我也学着更仔细地看东西。比如,以前上班路上可能就低头刷手机,现在我会抬头看看天,感受下风,听听周围的声音。别说,还真发现了不少以前忽略的小细节。
实践下来的一点感悟
这么折腾了一阵子,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好像多了几个。以前可能觉得很多事情孤零零的,现在会下意识地想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好像以前是在黑暗里摸索,现在洪堡这哥们儿给我递过来一盏灯,虽然不一定能照亮所有地方,但至少能看清脚下和周围一大片了。
感觉他那种“综合观察”和“跨学科”的劲儿,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但又高度细分的时代,还真挺有用的。不是说要成为他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不现实,但至少可以学着培养一种更整体、更联系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最近琢磨“洪堡”的一点实践和记录,分享给大家,也不知道对各位有没有点启发。反正我是觉得,挺值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