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巴尼尔这家伙,一开始我没太搞明白他到底是个啥路数。总觉得他神神秘秘的,戴个面具,说话也一套一套的,好像啥都知道。后来我琢磨了一下,尤其是在我自己捣鼓一个小项目的时候,才慢慢有点体会,感觉这家伙的行事风格,在某些方面还真值得学学。
我的“巴尼尔”式实践初体验
我那时候接了个活儿,帮一个小老板梳理他们公司的客户反馈。那老板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一会儿说客户都很满意,一会儿又说感觉哪里不对劲,业绩上不去。把我给绕晕了,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就想,巴尼尔要是遇到这种事,他会怎么干?他肯定不是光听表面话,他那双眼睛(虽然隔着面具)肯定能看穿本质。他不是能读懂人心思,预测未来嘛虽然我没那本事,但至少可以学着去深挖一下。
于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急着去看那些整理好的“正面”反馈。我先去找了他们公司几个老员工,不挑那种特能说的,就找那种看起来闷头干活,但眼睛里有东西的。请他们吃了几顿饭,喝了几杯茶,东拉西扯,就是不直接问工作。
慢慢地,就有人开始吐苦水了,说有些客户的问题根本没解决,只是被压下去了。
还有人说,老板喜欢听好话,下面的人报喜不报忧都习惯了。
甚至还了解到,有些所谓的“大客户”,是老板的朋友,友情单,根本不具备参考价值。
这些信息,光看那些光鲜的报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这不就有点像巴尼尔那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嘛他总能从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里,准确地抓住核心问题,或者说,抓住能让他获利的关键点。
从一次失败经历中领悟到的
我为啥会这么琢磨巴尼尔?这得从我之前的一次失败经历说起。那还是好几年前,我跟几个朋友合伙搞一个线上小工具,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个点子棒极了,用户肯定喜欢,市场前景一片大
我们天天开会,讨论功能怎么设计才酷炫,界面怎么做才漂亮。每个人都激情满满,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改变世界了。结果?产品上线后,用户量少得可怜,活跃度更是惨不忍睹。我们烧了不少钱,只能灰溜溜地把项目停了。
那阵子我特别颓,天天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我才明白,我们从头到尾都在自嗨。我们压根没去真正了解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只是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我们就像一群没戴巴尼尔面具的人,看不透市场的真实需求,也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
如果那时候我们团队里有个像巴尼尔那样的人,估计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问题了:“你们这些家伙,做的东西根本没人要,别白费力气了,赶紧换方向,或者干脆把这个点子卖给我,我还能赚一笔。”虽然话不好听,但绝对是良药苦口。
我现在看巴尼尔,不再仅仅把他当成一个搞笑角色或者一个单纯的恶魔。我更愿意把他看作一种极端务实和洞察力的象征。他总能准确评估价值,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在别人看来有点“坏”。
我尝试着把这种“巴尼尔式”的思考方式用在我现在的工作里。比如在分析一个需求时,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这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用户真正的痛点在哪里。而不是人家说啥就是做出来的东西华而不实。
我学的是他的洞察力和务实,不是学他去坑蒙拐骗哈。把握那个度很重要。就是努力让自己看问题能更透彻一点,少走点弯路,别再像以前那样傻乎乎地自嗨了。这算是我从巴尼尔身上学到的一点小经验,还挺管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