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这个米尔顿,一提到这名字,我估摸着不少人会想到那个写了《失乐园》的大诗人约翰·米尔顿。确实,他老人家名气大,作品也够分量。我今天想分享的“米尔顿实践”,跟这位文学巨匠关系有,但又不是那么直接。
初识“米尔顿”
我第一次正经接触这名儿,还不是因为那个写《失乐园》的大诗人约翰·米尔顿。那会儿我刚进一家新公司,接手一个有点年头的项目。你知道的,老项目嘛文档基本靠口口相传,代码风格千奇百怪。有一天,我在梳理一个核心模块的逻辑,翻看一些陈旧的注释和设计文档的碎片时,频繁看到“米尔顿模块”、“米尔顿算法”这样的字眼。
当时我就纳闷了,这“米尔顿”是啥玩意儿?是某个前辈大神的名字?还是某种特定技术的代号?问了一圈老员工,有的人一脸茫然,有的人说好像是早期一个架构师喜欢用文学人物给项目模块命名,具体为啥叫这个,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挖掘“米尔顿”的实践过程
没办法,只能自己硬着头皮啃。我决定先从代码层面入手,把所有标记了“米尔顿”相关的代码块都找出来,然后一点点分析它们的输入、输出和主要功能。这个过程挺枯燥的,就像在考古一样,从一堆看似不相关的代码里找出它们的联系。
- 第一步:代码标记与梳理。我用IDE的搜索功能,把所有包含“Milton”或者“milton”的类名、方法名、变量名、注释全都高亮出来。然后把这些代码片段复制到一个单独的文档里,方便集中查看。
- 第二步:功能模块划分。通过看代码结构和注释(虽然少得可怜),我大致把这些“米尔ton”相关的代码分成了几个功能块,比如数据处理、权限校验、日志记录啥的。
- 第三步:逆向推导逻辑。这是最费劲的一步。我得顺着代码的调用链,从最外层的接口开始,一步步往里看,看数据是怎么流转的,中间做了哪些判断和转换。有时候一个函数调用跳到另一个文件,另一个文件又引用了某个不知名的配置,真是头大。
- 第四步:画流程图与寻求印证。为了搞明白,我开始在纸上画流程图,把各个“米尔顿”模块之间的关系串起来。画得差不多了,我就拿着图去找那些可能知道点内情的老员工,逮着一个算一个,跟他们描述我的理解,看能不能得到一些确认或者修正。你别说,这么一问,还真有人回忆起点零星的片段,帮我纠正了几个关键的逻辑节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所谓的“米尔顿模块”是一套非常核心的业务规则引擎。它负责根据不同的输入条件,执行一套复杂的业务逻辑判断,最终输出一个决策结果。之所以叫“米尔顿”,我猜可能当时设计者觉得这个引擎像《失乐园》里描述的那样,内部充满了各种选择、诱惑(对应业务规则的复杂性)和最终的审判(决策结果)。这纯属我的瞎猜。
实践“米尔顿”的感悟
折腾了好几天,总算是把这个“米尔顿”的大致轮廓给摸清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文档真的很重要!如果当时能有一份清晰的设计文档,我能省下大半的时间。代码的可读性和规范性也同样关键,不然维护起来真是遭罪。
我还特地去查了查约翰·米尔顿的生平。他老人家晚年失明,但依然坚持口述完成了《失乐园》这样的鸿篇巨制。这股子韧劲儿,倒是跟我那几天啃“米尔顿模块”时的状态有点像,哈哈,当然我这纯粹是工作需要,跟人家大师的境界差远了。
我这回的“米尔顿实践”,主要就是指搞明白并成功维护了一个以“米尔顿”命名的复杂老旧模块。虽然过程挺折磨人的,但搞定之后,那种成就感还是挺足的。而且也让我对项目文档和代码规范的重要性有了更痛的领悟。以后自己写代码或者设计系统,可得把这些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别给后来人再挖这种“米尔顿坑”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