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捣鼓的这个“青蓝”的事儿。我对这名头没啥特别感觉,不就老带新嘛以前也零零星星干过。但这回算是正儿八经地参与了一回,还真有点不一样的心得。
我的实践过程与记录
起初的念头,挺简单的。 看着部门里新来的几个小年轻,一脸懵懂,干活儿磕磕绊绊的,就跟我自个儿刚入行那会儿似的。那时候没人特意带,全靠自个儿瞎琢磨,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我就想,现在条件好了,能不能让他们少踩点坑,快点上手?
然后领导也提了,说要搞个啥“青蓝结对”,让有经验的老同志带带新同志。得,正好赶上了。我就主动领了个“徒弟”,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小伙子,挺机灵,就是经验确实嫩了点。
刚开始,我寻思着咋带? 直接把活儿扔给他,让他自个儿干?不行,那跟以前没啥区别。全手把手教?那我自个儿的活儿也别干了。后来我琢磨,还是得从“为什么”和“怎么做”两方面入手。
- 先是“扶上马”。 我把自己手头一些相对简单但又比较典型的工作分给他。比如一些常规的资料整理、初步的数据分析、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沟通工作。我先是自己做一遍给他看,告诉他每一步是为啥这么做,关键点在哪儿,容易出啥问题。
- 然后是“送一程”。 他上手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瞅着。不是说不信任他,主要是想看看他的思路,及时发现问题,免得他一开始就跑偏了,后面改起来更费劲。他遇到坎儿了,问我,我就点拨一下,但不直接给答案,让他自己多想想。有时候他一个小问题能琢磨半天,急得抓耳挠腮,但我忍住了没直接说,等他真想不明白了再稍微提示一下,这样他印象才深。
- 接着是“常反馈”。 每次他完成一个小任务,我都会抽空跟他聊聊,好的地方表扬一下,不足的地方指出来,告诉他下次可以怎么改进。这过程,也挺考验耐心的。有时候一个问题我说好几遍,他可能还是会犯迷糊。我就想,当年咱不也这样嘛多点耐心。
中间也遇到过小插曲。 有一次,让他整理一份挺急的报告,结果他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方向搞反了,等快到截止时间了才发现。那会儿我心里也急,但发火解决不了问题。我赶紧拉着他一起加班,重新梳理,总算按时交上去了。事后我跟他复盘,帮他分析为啥会理解错,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先确认清楚需求。他自己也挺不好意思,说下次一定注意。这事儿过后,我发现他明显严谨了不少。
慢慢地,效果就出来了。 大概过了两三个月,我发现这小伙子进步挺快。以前很多事得我手把手教,后来我只要把大方向和要求跟他说了,他自己就能琢磨着去干,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找资料或者先思考几个方案再来问我。交上来的东西,质量也越来越高,我需要操心的地方也越来越少。有时候看他独立处理一些之前觉得挺棘手的问题,心里还挺有成就感的,这小子,出师了!
说说我的感受。 这种“青蓝”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经验的传承。它不是简单地扔几本操作手册给新人就完事儿了。手册是死的,人是活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很多时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老同志把这些年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教给年轻人,这比啥都实在。
而且这过程对我自己也是个提升。为了教明白别人,我自己也得把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梳理一遍,思考得更透彻。有时候小年轻问的一些问题,角度还挺刁钻,也逼着我去学习新东西。所以说,教学相长,这话真不假。
这回“青蓝”实践,我感觉挺成功的。看着新人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后来的独当一面,那股子劲儿,挺让人欣慰的。这玩意儿,我看行,以后有机会我还乐意继续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