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唠唠这个叫“列别德”的哥们儿,还有他那套捣鼓光压的实践。我一开始听说光还有压力,也是挺纳闷的,光这玩意儿,摸不着看不见的(当然能看见颜色),怎么就能推东西?这不是玄乎吗?
起初的困惑与探索
我就去翻了些资料,发现原来很早以前就有人猜想过这事儿了。记得好像有个叫开普勒的,就是看星星那个,他说彗星尾巴老是背着太阳,可能就是被太阳光给“吹”过去的。后来还有个叫欧拉的大神,也提过光压这茬儿。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测,没个准信儿。
关键是,怎么证明? 这光压得有多小?估计比蚊子腿的力气还小得多。要想测出来,那家伙事儿得多精密才行!
列别德的实践登场
后来到了大概1900年前后,俄国有个物理学家,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列别德,他不信邪,非要把它给测出来。我琢磨着他当时肯定也是费老鼻子劲了。
我尝试着去理解他那个实验过程,虽然咱没那条件复刻,但脑子里可以过一遍:
- 他得排除干扰。你想,那么微弱的力,一点点空气流动,甚至人走过去带起的风,都可能把结果给搅黄了。他肯定得把实验装置放在一个真空或者接近真空的环境里。
- 得有个超级敏感的测量工具。我看资料说他用的是一种叫“扭秤”的玩意儿。这东西特别灵敏,一点点力就能让它转动。我估摸着,这扭秤的悬丝比头发丝还细,不然哪有那么高的灵敏度。
- 然后,是那个接收光压的靶子。他弄了些小翅膀片,一面涂黑,容易吸收光;另一面是亮的,容易反射光。因为理论上说,光照到不同表面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 就是光源了。得用足够强的光去照射那些小翅膀,然后仔细观察扭秤的转动。这过程想想都觉得熬人,得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实践中的难点与细节
我寻思着,他遇到的困难肯定不少。比如:
怎么保证真空度?那时候的抽气技术可没现在这么牛。漏一点气,空气分子撞击翅膀产生的力就可能比光压还大了。
怎么消除热效应?光照上去,靶子会发热,热了之后周围的残余气体分子运动会加快,这也会产生额外的力,叫气体辐射效应。这玩意儿跟光压搅和在一起,很难分清楚。列别德为了这事儿,估计也是做了很多对比实验,想办法把这个热效应的影响给剥离出去。
测量的精度怎么保证?扭秤转了多少角度,对应多大的力,这换算也得非常准。任何一点小的误差,结果可能就差远了。
成功与意义
但他居然真的成功了! 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硬是把光压给测出来了,而且结果跟麦克斯韦(对,就是那个提出电磁理论的大牛)算出来的理论值还挺接近。
这一下子就牛了,不光是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更是说明了光这玩意儿,它不光是能量,它还有动量,它真的是一种物质。这在当时可是个大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每次想到列别德这个实践过程,我就觉得挺佩服的。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能做出这么精密的实验,验证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现象,真是了不起。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咱们现在做点遇到点困难就想放弃,跟人家比比,真是差远了。
今天分享这个,也是想说,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向这些前辈们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