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到有人提“阿卡夏”这个词,听上去挺玄乎的,又是宇宙本源,又是啥记录库的。我第一次听到这词儿,不是在什么神秘学讨论里,反倒是在一次焦头烂额的实践中。
那会儿,我们接手了一个烂摊子项目。具体是啥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信息乱成一锅粥。你想想,好几个部门,多少年攒下来的资料,电子的、纸质的,还有些就存在某些老员工的脑子里,格式五花八门,说法互相矛盾,简直没法看。
混乱的开始:试图理清头绪
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玩意儿整合起来,弄出一个相对靠谱、能查的东西。刚开始,我真是雄心勃勃,觉得不就是个信息归档嘛我先是跑了好几个办公室,搜刮了一堆积满灰尘的文件柜。然后又泡在共享服务器里,下载了几十个G的各种文档、表格、图片,甚至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数据库备份文件。
- 翻阅纸质文件,很多都泛黄了,字迹模糊。
- 打开电子文档,版本混乱,很多还是加密的,密码早就没人知道了。
- 找人问,老员工要么记不清了,要么说法不一,要么干脆就说“这事儿不归我管”。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考古队员,每天在信息的废墟里刨食。桌子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材料,电脑里开了几十个窗口,脑子更是成了一团浆糊。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或者逻辑关系,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谓的“阿卡夏”构建过程
有一天,实在是被折磨得不行,跟一个同事吐槽。我说这哪是整理资料,这简直是想把这摊子事儿从头到尾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跟传说中那个啥都能记的“阿卡夏记录”一样。结果那哥们儿一拍大腿:“对!就叫它‘阿卡夏计划’!”
虽然是个玩笑,但好像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不再追求什么完美、全面的记录了,那根本不现实。我开始调整策略:
第一步,先不管那些细枝末节和互相矛盾的地方。我集中精力找出最核心、最关键的信息节点。比如,某个重要决策是什么时候做的?哪个版本的产品是最终上线的?最基本的合同条款是
第二步,放弃统一格式的想法。只要能看懂,能检索到,就行。我弄了个简单的索引系统,不管你是Word文档、PDF扫描件,还是手写的会议纪要照片,都给它打上标签,标注来源和大致内容。
第三步,对于那些存在人脑子里的“活资料”,我抓紧时间,挨个找他们聊,录音、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字,也归档进去。虽然主观,但好歹是个参考。
结果与反思
搞出来的东西,肯定不是啥包罗万象、绝对正确的“阿卡夏记录”。它更像是一个打满了补丁、贴满了注释的“资料索引地图”。但好歹,它能用了。新人来了,或者需要查某个旧事的时候,至少有个地方可以入手,知道去哪里找,找谁问,而不是像我们当初那样,两眼一抹黑。
这回实践让我觉得,“阿卡夏”这种概念,听着很美好像能把所有东西都完美记录下来。但现实里,信息总是混乱、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我们能做的,往往不是去追求那个完美的“记录”,而是想办法在现有的烂摊子里,建立起一个足够实用的、能解决当下问题的“索引”或者“地图”。能做到这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那个传说中的“阿卡夏”,就让它继续存在于传说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