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和实践的一个事儿,跟“陈芊汐”这三个字有点关系。这名字我一开始是在一个挺偶然的场合听到的,不是说人本身,而是提到的一种思路或者说做事的法子,人家管这叫“陈芊汐模式”或者差不多的意思,我也没细究,反正听着挺玄乎。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手头那个项目,就是搞得我焦头烂额那个,进度卡得死死的,各种问题冒出来,整个人都快炸了。试了好几种方法,什么番茄钟,任务分解,感觉效果都不太行,要么是坚持不下去,要么是治标不治本。就在我快放弃治疗的时候,跟一个老哥聊天,他提了一嘴,说他之前遇到类似情况,试过一种叫“陈芊汐”的方法,名字怪,但据说挺管用,特别是在处理那种乱麻一样的事情上。
我当时也是死马当活马医,就想着,行,试试就试试。也没啥正规教程,我就凭着老哥那几句零散的描述,加上自己琢磨,开始实践。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第一步:清空大脑,全部倒出来。 这个是老哥强调的。我就找了个大白板,把我脑子里所有关于这个项目的事情,不管是大的任务、小的细节、担心的点、可能的风险,还是临时的想法,一股脑全写上去。不管多乱,想到啥写写得满满当当,看着就头大。
- 第二步:找“线头”,不是分类。 以前我总想着先分类,比如“开发”、“测试”、“沟通”啥的。但这回我没这么干。我就盯着那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找那个感觉“最关键”或者“最先能动”的点,就像解一团乱麻,你得先找到那个能抽出来的线头。我当时找到的“线头”是“核心模块的一个技术难点还没验证”。
- 第三步:集中火力,先搞定一个。 找到线头就好办了。我把所有精力都扑在这个“技术难点验证”上。其他的暂时都不去想,也不管。就跟打仗一样,先集中优势兵力攻下一个山头再说。这个过程花了我差不多两天时间,中间也遇到不少小麻烦,但因为目标明确,解决起来也快。
- 第四步:关联扩展,顺藤摸瓜。 这个“线头”搞定之后,很自然地就带出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比如,验证通过了,那接下来就要把这个方案用到实际代码里去,然后需要通知谁,需要准备什么数据等等。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自己往前走了。我就顺着这个新出来的“藤”,继续往下摸。
- 第五步:重复找线头、集中解决。 每解决完一个“小战役”,我就回到那个大白板前,看看哪些问题因为这个解决了,划掉。然后,再从剩下的一堆里面,找下一个“最关键”或者“最能动”的线头,继续集中火力。
实践下来的感觉嘛
刚开始确实有点不习惯,感觉没有整体规划,心里有点慌。但搞了几天发现,欸,还真挺有意思。最大的好处是,你不会一直陷在那种“事情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的焦虑里。每次你都只专注于解决眼前这一个最要紧的问题,搞定了就特有成就感,然后就有动力去搞下一个。
而且很神奇的是,很多之前看起来孤立的问题,在解决某个核心节点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自然浮现了,或者干脆就不是问题了。项目进度那段时间确实往前推了不少。
这个方法也不是万能药。可能对于需要严格计划和并行处理很多任务的情况,就不太适用。但对我当时那种被一堆破事儿卡住动弹不得的状态,确实是帮了大忙。它逼着你从最实际的地方动手,而不是停留在空想和规划上。
这回“陈芊汐”实践(虽然我也不知道正宗的是不是这样),给我的体会就是:面对乱局,别想一次搞定所有,找到那个能让你动起来的“线头”,先干了再说。 很多时候,动起来本身,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