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约翰墨菲,我这实践起来,那可真是一段折腾。
最早是听人说搞交易分析,绕不开他那本大部头,就是那本《金融市场技术分析》。就喜欢自己动手试试,光听别人说总觉得不踏实。于是我就找来了这本书,下决心啃一啃。
初识与摸索
刚拿到手,翻开一看,嚯,密密麻麻的图和线,啥道氏理论、趋势线、支撑阻力、移动平均线、还有各种形态,看得我眼花缭乱。一开始真有点懵,感觉像是天书。理论看着都懂,什么“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道理是那么个道理,但怎么用到实际看盘、做交易上,完全没头绪。
我就决定,死磕!从最基础的开始看,啥是趋势?上升、下降、横盘?怎么画那根趋势线?支撑和阻力又是怎么回事?我就对着电脑屏幕,打开行情软件,找各种K线图,股票、期货都看,主要是找那些走势比较明显的。
动手实践画图
然后就拿着鼠标,学着书上说的,画支撑线、阻力线。一开始画得真是歪歪扭扭,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经常是这边刚画好一条支撑线,K线“唰”一下就跌破了,那边刚画好阻力线,它又“噌”一下突破了。心里那个挫败感,别提了。
但我没放弃,继续看书,继续画。慢慢地,我开始不只画直线了,开始留意书里提到的各种形态:
- 头肩顶/底: 找那种像三个小山头或者小山谷的图形。
- 双重顶/底: 就是M头和W底,这个相对好认一些。
- 三角形态: 收敛的、扩散的,各种画。
- 旗形、楔形: 这些中继形态也试着找。
除了画图,我还特别注意看成交量。墨菲书里强调量价关系很重要,我就琢磨,价格上涨时放量是不是真的?下跌时缩量是不是常见?突破关键位置时有没有量的配合?我就这么一条条对着图去验证,去做笔记。
形成初步感觉
大概坚持了几个月,每天都花点时间去看图、画图、复盘。虽然还是经常判断错,但慢慢地,好像有点感觉了。看图的时候,不再是完全没头绪,脑子里会下意识地去找趋势,找关键的支撑阻力位。看到一些经典的形态,心里也会嘀咕一下,“这个有点像那个啥形态”。
我发现,墨菲老爷子说的那些技术分析原则,更像是一种思维框架,一种观察市场波动的“语言”。它不是水晶球,不能百分百预测未来,但它能帮你理清思路,告诉你现在市场可能处于什么状态,关键的博弈点可能在哪里。
融入自己的体系
再后来我就不完全是照搬书本了。我开始结合自己的交易习惯和看的品种特性,把墨菲的技术分析方法,跟我自己关注的其他指标(比如有些我个人偏好的震荡指标)结合起来用。我发现,单纯依赖一种方法或者一个指标,风险挺大的。墨菲的技术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框架,但实战中,还需要灵活变通,还需要考虑风险管理、资金控制这些更重要的东西。
现在的我,看盘时,脑子里自然会浮现出趋势线、支撑阻力这些概念。这已经成了我分析市场的一种本能习惯。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都对,但至少让我面对花花绿绿的K线图时,心里有了一把尺子,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我的实践经验就是,约翰墨菲的东西是好东西,是技术分析领域绕不开的基础。但你得亲自去用、去画、去碰壁、去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大量的看图和思考,慢慢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光学不练,或者照本宣科,那肯定是没用的。这个过程,挺枯燥,也挺磨人,但走过来了,确实感觉不一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