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那个“鲁塞尔”搞法。一开始我也就是听朋友提了一嘴,没太当回事儿。但后来自己手头有个项目,卡在那儿不上不下的,特别难受,试了好几种方法都不对劲,我就又想起这个“鲁塞尔”了。
起初的状况
是这样的,我当时在整理一大堆老照片和文件,数字版的,堆了好几年了,想着分分类,做个清晰的归档。听起来简单?但真动起手来,头都大了。文件夹套文件夹,好多重复的,还有些文件根本想不起来是干啥的。每次打开电脑想弄,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列表,就犯怵,拖延症就犯了。
试过按年份分,不行,很多项目是跨年份的。试过按主题分,更乱,一个文件可能好几个主题。就感觉像掉进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心里那个烦躁,真的。
接触“鲁塞尔”这思路
就在我快放弃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讲思路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点类似“鲁塞尔”强调的那种,刨根问底,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去。虽然文章没明说就是“鲁塞尔”,但那个劲儿很像我朋友之前念叨的。大概意思就是,别一开始就想着搞个完美的、复杂的系统,先抓住最核心、最不可少的那一点点,把这一点点理顺了,再慢慢往外扩。
我当时就想,行,死马当活马医,试试看。反正现在也是一团糟。
我的实践过程
第一步:找那个“最核心”的点
我就不想着怎么分类了,我就问自己,这些文件里,对我来说,当下或者未来最绝对不能丢的是这么一想,范围一下子就小了。主要是些证件扫描件、重要的合同、还有家里几张特别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
第二步:单独处理核心
我就把这些挑出来的“核心”文件,单独拎出来,建了个新文件夹,名字就叫“顶顶重要”。里面的东西不多,几十个文件。我花了一个下午,把这几十个文件仔细看了看,重新命名,确保自己知道每个是这一下,心里踏实多了,感觉至少最重要的东西保住了。
第三步:慢慢往外扩
核心搞定了,剩下的那些“不那么重要但也不能随便删”的文件,处理起来压力就小多了。我没有立刻去细分它们,而是采取了比较粗放的方式:
- 工作相关的,不管啥项目,暂时都扔到一个叫“工作备份”的大文件夹里。
- 生活娱乐的,比如下载的电影、音乐、网上存的搞笑图片,放一个“生活娱乐”文件夹。
- 学习资料,放“学习充电”。
- 暂时判断不了的,或者觉得以后可能有用但不急的,就建了个“待处理”文件夹。
这样一来,原来的混乱局面就清晰多了,虽然还没做到精细分类,但至少大块上分开了,找东西也有个大概方向了。
过程中的感受
刚开始用这个“鲁塞尔”思路,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这样太简单了,是不是漏了会不会以后还得重新弄?心里老犯嘀咕。但强迫自己按这个思路走,先抓最核心的,处理完那部分之后,确实感觉轻松了不少。后面的步骤虽然粗糙,但至少是往前走了,不再是原地打转或者越弄越乱。
的结果
现在我的数字文件虽然还没达到理想中的那种“图书馆级别”的精细分类,但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那部分文件,非常清晰,找起来贼快。剩下的文件,也大体归了类,不再是一锅粥。那个“待处理”文件夹里的东西,我打算每个月抽点时间慢慢消化。
这回实践“鲁塞尔”这个思路,对我帮助挺大的。它不是一下子就给你个完美方案,而是让你从最关键的地方入手,先把地基打牢,心里不慌了,再一步步来。我觉得这思路不光是整理文件,干别的复杂事儿,估计也能用得上。先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其他的就好办多了。
下次再遇到啥棘手的事儿,我可能还会试试这个“鲁塞尔”搞法,先不想那么多,就问自己:最最核心的是先把这个搞定再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