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个事儿,跟一个叫拉卡托斯的哥们儿有关。也不是啥高深学问,就是我在自个儿琢磨事儿、干活儿的过程中,碰到了他的一些想法,觉得挺有意思,就想记录下来分享分享。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前段时间,我回顾之前做过的一些项目,有成的有败的。我就老在想,为啥有些点子一开始看着不靠谱,修修补补成了?又为啥有些看着挺好的想法,遇到点挫折就立马黄了?就感觉这里头水挺深。
我也没头绪,就瞎琢磨。有时候跟人聊,有人就说,这不简单,一个想法行不行,试试呗,不行就推翻重来,这叫啥来着?对,“证伪”,好像是波普尔说的。听着挺有道理,但一对照我自己的经历,感觉又不太对劲。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一遇到问题就把整个想法扔了,而是想办法打补丁,绕过去,或者干脆先不管它,继续往前拱。
然后我就偶然间,在翻一些乱七八糟的资料时,看到了“拉卡托斯”这个名字。
一开始没在意,后来发现好几处都提到他,尤其是在讨论科学是怎么进步的,或者说理论是怎么发展的这个话题上。我就好奇了,这哥们儿说了啥不一样的?
我的实践摸索过程
我就开始找他的东西看。挺费劲的。他写的东西,或者别人介绍他的东西,都带着点“学术味儿”,什么“科学研究纲领”、“硬核”、“保护带”、“退化”、“进步”……看得我头都大了。
我就换了个法子,不硬啃那些定义。我就想,这哥们儿到底想解决啥问题?他是不是也觉得光靠“证伪”缺点
我试着把他那些词儿,往我自己的经验上套:
- 那个“硬核”:我就想,这不就是咱们搞项目或者坚持一个想法时,那个最核心、最不能变的东西吗?比如,我就是要解决某个特定用户的痛点,这个目标就是“硬核”,轻易不能动摇。
- “保护带”:围绕着这个“硬核”,我们会提出很多具体的方案、假设、辅助理论。比如,为了解决那个痛点,我们可以用技术A,也可以用技术B,还可以加个功能C。这些东西就是“保护带”。当遇到问题,比如技术A效果不或者数据不支持功能C,我们通常不会立刻否定核心痛点(硬核),而是先调整“保护带”,比如换技术B试试,或者修改功能C。
- “进步”和“退化”:啥时候这个想法算是“进步”的?拉卡托斯好像是说,如果你的“保护带”调整后,不仅能解决老问题,还能预测点新东西,或者应用到更广的地方,那就算“进步”了。反过来,如果你的“保护带”老是被动地打补丁,解释过去的问题都费劲,没法带来新东西,那就是在“退化”了。
这么一对应,感觉思路就顺畅多了。它好像更能解释为啥我们搞一个东西,一开始可能磕磕绊绊,但只要核心想法站得住,并且我们能不断调整外围策略(保护带)来应对新情况、做出点新成绩,这个事儿就能继续下去。
这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是啥?
就是看问题不能太“一刀切”。不能因为一个方案的某个细节失败了,就全盘否定。得看看这个失败是动摇了“硬核”,还是仅仅是“保护带”需要调整。也提醒我,不能光埋头打补丁,得看看这些修补是让整个事情更有前景了(进步),还是只是在苟延残喘(退化)。
我这理解肯定很糙,就是个土法炮制,把他的想法跟我自个儿瞎琢磨的东西对一对。也没深入研究他的原著,就是觉得这个思路,比简单的“试错”或者“证伪”,好像更贴近咱们平时干活儿的实际情况。
反正就是这么个过程,从遇到困惑,到瞎找资料,看到拉卡托斯这名字,试着用自己的土话去理解他的想法,感觉好像对以前的一些事儿有了点新的看法。记录下来,算是给自己做个备忘,也分享给大家,看个乐子,或者也能启发点那就更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