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看到‘拉古斯’这个词,有时候是新闻里扫到一眼,有时候是看些乱七八糟的资料看到的。这名字一出现,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好多年前的一段经历,还挺深刻的。
那时候我还在折腾一个挺麻烦的项目。具体是啥项目细节我都记不太清了,反正是跟国外对接的一个活儿。好像就是要处理一批从非洲那边过来的数据,当时文件包上还是哪里,就标着类似‘拉古斯’这样的字眼,也可能是我记混了,反正是个挺拗口的地名。
当时可把我给忙活的
第一步,就是接收他们传过来的东西。那会儿网络还不如现在这么方便,经常是邮件发个巨大的压缩包,下载就要半天。有时候传着传着就断了,还得让他们重新发,一来一回特别耽误事儿。
然后,就是打开这些文件。我的天,里面的格式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表格,有的是纯文本,编码还不一样,经常打开就是一堆乱码。我得一个个去试,用不同的软件、不同的编码格式去打开,运气好能还原个七七八八,运气不好就得硬着头皮去猜,或者干脆再联系他们,让他们换个格式重新发。
最头疼的是,数据内容本身也对不上。比如他们那边记录的时间,跟我们这边有时差,换算过来就经常是半夜或者凌晨,逻辑上就很奇怪。还有一些数据字段,他们给的说明文档写得不清不楚,甚至好几个字段压根就没说明,全靠猜。为了搞清楚这些,我得写邮件、打电话沟通。那边英语口音又重,沟通起来那个费劲,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邮件来来回回好几天才能确认清楚。
处理过程更是漫长。我得先写一些小的脚本工具,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格式统一一下,乱码的尽量修复。然后再根据我们这边的系统要求,把数据做转换、清洗。这个过程反反复复,因为总有新的问题冒出来。比如处理到一半,发现前面理解错了一个字段的意思,得推倒重来。或者他们那边突然又发来一个补充数据包,说之前的有遗漏,又得整合进去。
- 不停地测试脚本
- 反复地核对数据
- 硬着头皮地沟通确认
3,总算是把那摊子事儿给弄完了。虽然项目最终交付了,但我自己感觉整个过程效率极低,而且特别累心。主要是前期沟通和数据规范没做后面处理起来就特别被动。
现在一看到‘拉古斯’这几个字,我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不是什么历史名人,也不是什么非洲大城市,而是当年那些乱码文件、对不上的时间和没完没了的邮件电话。也算是个挺特别的实践记忆,提醒我以后做事,前期的沟通和规范有多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