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坐拥”这事儿。听着挺玄乎,就是讲讲我自个儿是怎么一点点把人脉圈子给捯饬起来的,不是那种加一堆没用微信好友的瞎忙活,是真能帮上忙、说上话的那种。
瞎折腾阶段
刚开始那会儿,我也挺焦虑的。看着别人好像认识好多人,干啥都有人帮衬,自己就琢磨着,我是不是也得去“拓展”一下?
就干了不少现在看来挺傻的事儿:
- 硬着头皮去混场子: 参加过一些不痛不痒的行业聚会,那种场合,我不太适应。大家揣着名片互相吹捧,聊得挺热闹,回头谁也不认识谁。拿回一堆名片,都成了抽屉里的废纸。
- 见人就加微信: 有段时间,觉得微信好友数量是个指标。不管熟不熟,先加上再说。结果?朋友圈刷屏的越来越多,真有事想找人帮忙,翻半天列表,不知道该跟谁开口,感觉都不熟。
- 想着“等价交换”: 看过一些文章,说什么人脉就是价值互换。我就琢磨自己有啥能“换”的,想多了就觉得,咱一普通人,没啥特别的资源,谁愿意跟我“换”?越想越泄气。
这么折腾了一阵子,感觉就是,累,而且没啥用。圈子没见大,焦虑倒是多了不少。
后来换了个思路
后来有一次,一个老哥点醒了我。他说,你别老想着去“够”那些不搭噶的人,先把身边的人处明白了比啥都强。我一琢磨,好像是这个理儿。
第一步,我就从“熟人”下手了。
这里的熟人,不是说天天见面的铁哥们,而是那些有点头之交,或者工作上有过短暂交集,或者朋友的朋友那种。我开始有意识地:
- 多关心一句: 比如以前同事,偶尔朋友圈看到他动态,不只是点个赞,会真心地问候一句近况,聊聊家常。
- 主动分享点有用的: 看到一篇觉得对他可能有帮助的文章、一个工具、甚至就是一个优惠信息,顺手就发给他。不图啥回报,就是觉得可能用得上。
- 帮点小忙: 能力范围内的,比如他问个事儿,我知道的就详细告诉他;他需要个啥资源,我正好有门路就帮着问问。不求大包大揽,就是举手之劳。
这么干,没啥功利心,就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真诚点挺一来二去,感觉跟这些“半熟脸”的关系,反而比以前那些刻意去“拓展”的要近得多。
第二步,找到自己舒服的“场子”。
我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那种大型、正式的社交场合。那我就不去呗。我喜欢啥?我喜欢捣鼓点技术,喜欢看书,还喜欢瞎溜达。
我就开始找这种地方:
- 参加兴趣小组: 找了个本地的技术爱好者线下交流小组,规模不大,十几个人,但都是真喜欢这个的。大家聊技术、聊项目,氛围特别
- 泡线上论坛/社群: 针对我感兴趣的某个特定领域,找了几个高质量的论坛和社群。在里面潜水、提问、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时间长了,跟几个聊得来的网友也成了能互相请教的朋友。
- 不拒绝小范围聚会: 朋友组织的读书会、或者几个老同学的小聚,只要时间允许,我尽量都去。这种场合人少,放松,更容易聊得深入。
关键是,在这些地方,我感觉自在。不用装,不用端着,就能认识到跟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第三步,就是持续“做自己”,顺带“帮别人”。
我不再刻意去想“我要认识谁谁谁”,或者“这个人对我有没有用”。我就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别人有需要,只要我能帮上,就很自然地去帮一把。
比如,小组里有人遇到个技术难题,我正好搞过,就把经验分享给他;论坛里有人问了个问题,我知道答案,就认真回复一下;朋友的朋友想了解某个行业情况,我认识这行的人,就帮忙牵个线问问。
核心就一个词:真诚。 你真心对别人,别人是能感觉到的。
感觉“坐拥”了点啥
这么一路走下来,没追求数量,但感觉手头这些关系,质量是真不一样了。
现在不是说我认识多少大佬,而是:
- 遇到问题,知道该找谁问: 不管是工作上的难题,还是生活里的小麻烦,脑子里大概能过一遍,谁可能懂这个,或者谁可能认识懂的人。发个消息过去,对方通常都很乐意帮忙或者给建议。
- 有些机会,会自己找上门: 因为在一些小圈子里比较活跃,也帮过一些人,有时候一些合作机会、或者一些内部信息,朋友会主动想着我,告诉我有这么个事儿。
- 心里踏实: 最重要的不是能利用谁,而是感觉自己不是孤立的一个点。知道身边有一群可以信任、可以互相支持的朋友。这种感觉,挺实在的。
“坐拥”这事儿,对我来说,不是终点,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说你今天认识了多少人,而是你持续地、真诚地跟这个世界互动,慢慢地,你身边自然就围绕起了一群靠谱的人。这感觉,挺
这就是我自个儿的一点实践过程,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用,就当个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