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我之前遇到的一件事儿,跟一个叫“徐翊”的哥们儿有关。这事儿,挺磨人,但也确实让我琢磨明白点东西。
那会儿我手头有个项目催得紧,火烧眉毛那种。本来我这边几个人紧赶慢赶弄得差不多了,一步需要跟另一个部门对接走个流程,结果,对接人就是这位徐翊。
初次打交道
刚听到这名字,我还琢磨了一下,“徐”,慢悠悠的;“翊”,帮衬、辅佐的意思。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这节骨眼上,可别真是个慢郎中。结果见了面,人看着倒是挺稳重,说话不急不躁,条理也清楚。但他那个工作节奏,真让我有点上火。
磨合过程
我要的东西,递过去,他不是马上看,说是得按顺序来,前面还有几个事儿压着。我说我这急,能不能优先处理下?他点点头,说理解,但规矩不能破,得一步步来,保证不出错。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我心里那个急。那几天,我真是没少往他那儿跑。
- 第一天去催,他说正在看材料,得仔细核对。
- 第二天去问,他说发现几个小疑点,需要找相关人确认下,不能马虎。
- 第三天再去,他说确认清楚了,正在整理反馈,让我再等等。
我当时就觉得,这效率也太低了!心里抱怨,这名字还真没叫错,“徐”得可以。换成我,估计早把这事儿结了。那几天真是觉得,这哥们儿是不是故意拖着?有点像网上说的,有些信息,你得辩证看,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得自己去核实。我当时就觉得他这“慢”可能就是个挡箭牌。
意想不到的转折
就在我快失去耐心的时候,事情突然来了个反转。我这边急着要的那个东西,里面有个关键数据,是我之前太着急,没仔细核对,差点就出大错了。是徐翊,在他那慢悠悠的核对过程中,把这个潜在的大坑给找出来了。
他拿着标记出来的问题找到我,语气还是那样不紧不慢,但指出的问题却是一针见血。要是当时真按我那个“快”节奏走了,后面项目上线,估计就得捅个大篓子,到时候别说项目奖金了,工作都可能不保。
事后的琢磨
后来这事儿了了,我自个儿也想了挺久。这徐翊,名字里带个“徐”,做事确实不快,但真不是拖沓,是稳当、仔细。他那个“慢”,是为了后面的“稳”。而那个“翊”字,辅佐、帮助,他确实是用他那种方式,实实在在地帮了我一把,避免了个大麻烦。
这事儿让我明白,看人看事不能只看表面急不急。就像挑玉石翡翠似的,得看里面的纹路、水头,不能光看个颜色就下有时候,慢一点,稳一点,把基础打扎实了,比啥都强。尤其是在咱们这种工作中,不出错,比跑得快更重要。从那以后,我再遇到看着“慢”的人,也多了点耐心去了解,少了很多毛躁。
这实践记录分享出来,也是给自己提个醒,踏实做事,稳步推进,有时候比瞎冲猛打靠谱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