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捣鼓一个叫“扎尼”的东西。也不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就是我们私下里给一套处理老旧数据的方法起的代号,叫顺口了就成了“扎尼”。起因是手头积压了一堆好几年前的资料,格式乱七八糟,信息也对不上,每次要找点东西都头大。
开始折腾“扎尼”
是听老王提了一嘴,说他们那边用一个“土方法”整理旧文档,效果还行,挺快。我当时正被那堆陈年旧货搞得焦头烂额,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就去打听了一下。老王也没说出个所以然,就给了我几份零散的操作笔记,说这就是他们摸索的“扎尼”流程。
拿回来一看,嚯,还真是“土方法”,没啥章法,就是一套经验步骤。大概意思就是先分类,再用几个小程序跑一下,然后手动核对,归档。看着简单,但里面坑不少。
我决定自己动手试试。
第一步,我先把那一堆乱七八糟的资料分了个大类。光这一步就花了我小半天,有些东西年代久远,我自己都快忘了是干嘛用的了。
第二步,按照笔记上的说法,找了那几个据说能“自动化处理”的小程序。这几个程序也是不知道哪个年代的产物了,界面简陋,说明也几乎没有。我硬着头皮,选了一小批不那么重要的文件,开始跑。
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果然,问题来了。程序跑到一半就卡死,要么就是处理完的文件内容错乱。反反复复试了好几次,才发现这玩意儿对文件名和文件内特定的格式有要求,稍微有点不一样就罢工。
没办法,只能先手动改文件名,统一格式,再喂给它处理。这下工作量又上去了,感觉比我直接手动整理还慢。当时心里就有点打鼓,这“扎尼”靠谱吗?
中间有几天,我甚至想放弃了。觉得这玩意儿纯粹是浪费时间。但转念一想,东西都分好类了,程序也摸索出一点门道了,半途而废有点可惜。而且主要是那堆旧资料放着实在碍眼,不处理掉心里总像压着块石头。
于是我调整了策略。不再指望那几个小程序能“自动化”,而是把它们当成辅助工具。主要流程还是靠手动,但在一些重复性高、格式相对统一的环节,用“扎尼”里提到的脚本跑一下,能省点事。
我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几个注意事项:
- 处理前一定要备份!血的教训,一开始有几个文件被程序搞坏了,还好有备份。
- 对文件格式要求高,不符合的宁可手动弄,别硬塞给程序。
- 分批处理,一次量别太大,方便出错时检查和回滚。
- 别迷信“自动化”,关键还得靠人眼核对。
搞完了
就这么折腾了差不多两个星期,总算是把那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给理顺了。虽然过程挺曲折,跟一开始想象的“快速搞定”完全不一样,但结果还行,至少现在那堆资料看着清爽多了,找起来也方便了。
现在回过头看这个“扎尼”实践,感觉就像自己动手修老家电。看着说明书简单,真动起手来全是问题,可能还是得靠自己琢磨和经验。它不是万能药,甚至有点笨,但在特定的场景下,用对了地方,确实能帮你解决一些老大难的问题。
这回实践谈不上多成功,但确实让我对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关键不在于工具本身多“先进”,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一步步解决它。“扎尼”这方法本身糙是糙了点,但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