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今天琢磨这个“文武斌”的名字,突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捣鼓的一个事儿。不是说那个踢球的小伙子,虽然也顺带搜下,挺不容易的,到处换队啥的。主要是这三个字,让我联想到自己瞎折腾的过程。
事情是这样的,我不是一直想在阳台搞个小木工房嘛能自己敲敲打打做点小玩意儿。我就犯“文”的毛病,就是想太多,做得少。
光说不练阶段
第一步,我先是上网各种查资料,看人家的工作室怎么布局,需要啥工具。从基本的锯子、锤子、螺丝刀,到电钻、切割机、打磨机,嚯,看得我眼花缭乱。光是研究各种工具的品牌、型号、评价,就花我小一个星期。
然后,我就开始画图纸。也不是啥正经图纸,就在本子上瞎画,工作台要多大,架子要怎么钉,抽屉要几个。反复修改,总觉得不够完美。一会儿觉得空间利用不一会儿又担心承重不行。这个“文”的过程,理论研究搞得一套一套的。
- 看不下五十个DIY视频。
- 收藏夹里工具链接加一百多个。
- 草图画七八个版本。
结果就是,一个多月过去,阳台还是那个阳台,空空如也,木板都没买一块。
撸起袖子硬干
后来有一天,老婆看我天天对着电脑屏幕和本子唉声叹气,就说我:“你这是要考状元还是要做木匠?光想有啥用,动手试试不就知道?”
这话点醒我。我这就是典型的“文”有余,“武”不足。得,不研究,先干起来再说!
于是乎,我立马冲到建材市场,凭着大概的印象,买些看着还行的木板和方条,基础的工具也买一套。回来就开始“武”力输出。
动手过程那叫一个“惨烈”:
- 锯木头歪歪扭扭,尺寸老搞错。
- 钉钉子不是敲到手就是钉弯。
- 电钻打孔打偏是常事。
- 搞得满阳台木屑,身上全是汗和灰。
基本上就是拆装,装又拆。这“武”的过程,确实是实践出真知,但也付出不少代价,浪费不少材料和时间。
“文武”结合才对味
折腾两三天,看着那个歪歪扭扭勉强成型的架子,我算是明白。光“文”不行,会变成空想家;光“武”也不行,容易变成莽夫,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真正的关键,可能就像“文武斌”这个名字一样,得结合起来,该动脑的时候动脑,该动手的时候别犹豫。这就是“斌”的意义,文武得兼备,得平衡。
后来我就调整策略:
- 先规划:干活前,花点时间(但不过度)把主要步骤、尺寸想清楚,简单画个草图。
- 再动手:按照计划大胆去干,遇到小问题边干边调整。
- 多每次干完,想想哪里做得不下次怎么改进。比如发现某个工具不好用,就记录下来,下次换个思路或者换个工具。
这么调整之后,后面做小桌子、装储物格就顺手多。虽然做的东西还是糙,但起码能用,效率也高不少。
所以你看,这名字挺有意思的,干啥事都得讲究个“文武斌”,计划和执行得搭配才能把事儿给办妥。我这瞎琢磨的木工活儿,算是给我上生动的一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