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几天我又翻翻以前的一些记录,想起当年自己琢磨约瑟夫·汤姆孙那档子事儿的经历。那时候我对这些老物理学家的发现过程特别着迷,总想搞清楚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给弄明白的。
开始琢磨
我记得最开始是看到“电子的发现”这个说法,就想着,这电子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总得有人先捅破那层窗户纸?一查,,原来是这位叫汤姆孙的英国老哥。时间大概是1897年前后,那时候人们对原子里面是啥还是一头雾水。
当时的主角是一种叫阴极射线的东西。那会儿很多人都在研究这玩意儿,在一个抽成真空或者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子里,给两头发点电,就能看到一种射线从负极(阴极)跑出来。但这射线到底是是像光一样的波,还是像小石子一样的粒子流?大家吵得挺凶。
捣鼓过程
我就去解汤姆孙具体是怎么干的。他不像别人光吵吵,他是真动手去试。他觉得这阴极射线很可能就是带电的小粒子。
他弄个改进版的阴极射线管,这管子现在我们看可能觉得挺简单,但当时可是高科技。他在管子中间加电场和磁场。你想,要是这射线是带电的粒子,那它飞过电场或者磁场的时候,肯定会拐弯,对?就像你扔个带电的小球,旁边有磁铁它会偏一样。
果然!他观察到射线真的会偏转。往哪边偏,也说明这玩意儿带的是负电。这就给“粒子说”加很重一个砝码。
但他没停。他接着琢磨,这些带负电的小粒子到底有多重?带多少电?他就巧妙地调整电场和磁场,让这俩力正好抵消,射线又不偏转,直直地打在管子末端的荧光屏上。通过测量需要多强的电场和磁场才能达到平衡,再结合一些其他的测量,他就算出这些粒子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荷质比)。
这一算不要紧,结果惊人!他发现这些带负电的小粒子,比当时已知的最轻的原子——氢原子,还要轻得多得多,差不多轻快两千倍!
这下可不得!原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现在汤姆孙告诉你,原子里面还有比它小得多、还带负电的东西。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电子”的小家伙。
我当时看到这里,就觉得这位老哥真是厉害,愣是从一些简单的偏转现象里,挖出这么个颠覆性的发现。这不光是靠设备,更是靠想法和坚持。
想想
后来汤姆孙他们还继续研究带正电的粒子流(阳极射线),又捣鼓出同位素啥的,那都是后话。但发现电子这一下,真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没有他这一步,后面什么原子模型、量子力学,可能都得推迟不少年。
所以你看,很多伟大的发现,回过头看过程,也是一步步试出来的。汤姆孙就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验证,最终抓住那个关键点。我每次回顾这段历史,都觉得挺有意思,也挺受启发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