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斯通”这事儿。这名字听着挺硬实的,对?这跟我最近瞎琢磨的一件事儿有关,也不能说是琢磨,算是我自个儿的一个小实践。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前段时间,我接手个挺麻烦的活儿,不是工作上的,就是家里头那点破事儿。要把一堆老物件归置归置,有的得修,有的得扔,有的得想法子再利用。你知道,就想图省事,想着哗一下全弄完得。但转念一想,不行,这回得稳当点,得像块“斯通”那样,一步一个脚印来。
我的“斯通”计划
我给自己定几个规矩:
- 第一步,摸清家底。我没急着动手,先花整整两天时间,把所有东西都扒拉出来,一件件看,拍照,做记录。哪个是大概啥年份,有啥毛病,能不能修,心里得有个谱。这过程挺枯燥的,跟我以前毛毛躁躁的性子完全不一样。
- 第二步,分类定策。对着那一堆照片和记录,我开始分。这个要留,那个要扔,这个得找人修,那个我自己能搞定。我就像排兵布阵一样,把每件东西的“下家”都给定好。这里头,特别纠结,有些东西明明没用,但就是舍不得,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我就跟自己说,学“斯通”,得稳,但不能死板,该断舍离就得断。
- 第三步,逐步执行。定计划,我就开始干。每天就处理一小部分,比如今天专门修几件小家具,明天专门打包要送人的东西。不求快,就求稳,保证每一步都做到位。修东西的时候,我也是一点点来,找不到合适的零件就先放着,不瞎凑合。
实践中的感受
这么搞差不多小半个月,感觉挺不一样的。
好处是:
- 心里特别踏实。因为每一步都在计划内,没出啥幺蛾子。
- 东西整理得确实明白。不像以前,弄完跟打仗一样,过两天又乱。
- 过程中发现不少被遗忘的小惊喜,比如找到几张老照片,修好一个早就以为坏掉的小物件。
但也有点憋屈的地方:
- 慢,是真慢。急性子的人估计早疯。有时候看着那一堆东西,真想一把火……咳咳,开玩笑。就是觉得进度条推得太费劲。
- 太循规蹈矩,少点灵活性。中间有几次想换个搞法,但一想到定好的计划,就又缩回去。感觉有点把自己框住。
咋样?
东西肯定是都弄完,效果也确实比以前任何一次都但我自个儿也在想,这“斯通”法子,是不是适合所有事儿?
我觉得,关键还是看情况。要是处理特别重要、不能出错的事儿,或者就是要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那学学“斯通”这种稳扎稳打的劲儿,挺但要是需要快速反应、灵活变通的事儿,那就不能太“斯通”,不然机会可能就错过,或者把自己累死。
这回实践让我对“稳”和“慢”有新的认识。当一块“斯通”,不容易,但也确实能把事儿办得更牢靠。以后遇事儿,我估计会先想想,这事儿适合快刀斩乱麻,还是适合当一回“斯通”。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