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来潮,想搞明白丹尼尔·丹尼特这家伙到底说些之前就听说过他,好像挺厉害的,但他的那些个理论,什么“多重草稿模型”、“意向性立场”,听着就让人头大,一直没敢碰。
不过我决定啃一啃这块硬骨头。先是搜一圈资料,发现这人头衔还真不少,什么哲学家、认知科学家,还跟AI有关系,被称为“AI先驱”。
然后,我就开始琢磨他那个“多重草稿模型”。一开始真没看懂,什么“并行撰写”、“群魔混战”,这都啥跟啥?
不过我这人有个优点,就是不服输。我反复读几遍资料,又结合网上一些人的解读,慢慢有点感觉。
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大脑里想东西,不是像写剧本一样,一步一步写好再演出来。而是像同时写好几个版本的草稿,哪个版本“声音”最大,就用哪个。有点像头脑风暴,各种想法一起冒出来,挑一个最好的。
这个过程,丹尼特说就像“群魔混战”,我觉得还挺形象的。你想,你脑子里各种念头打架,可不就是一群小魔鬼在闹腾嘛
我又研究一下他的“意向性立场”。这个概念,比“多重草稿”还要绕一点。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为理解和预测别人的行为,会把别人当成有信念、有欲望的“理性行动者”。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往冰箱走,你会觉得他是想拿东西吃,因为你认为他“想吃东西”(欲望)并且“相信冰箱里有吃的”(信念)。
- 开始的时候,那些哲学概念真把我绕晕。
- 后来我发现用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就好懂多。
- 我觉得这老头的理论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有点烧脑。
今天这一通折腾,虽然有点累,但还是挺有收获的。感觉自己对意识、心灵这些东西,又多一点点理解。
几个实践小心得
丹尼尔·丹尼特这老头,确实有点东西。他的理论,虽然不容易懂,但细细琢磨,还是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下次有机会,再研究研究他的其他观点,看看能不能挖出更多“宝藏”!
我这理解也可能很粗浅,毕竟我不是专业搞哲学的。大家要是感兴趣,还是得自己去读读他的书,说不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