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唠唠我踩过的坑。去年带内容团队那会儿,真是憋屈得慌,活儿干不动,人心还散了架,硬着头皮大换血才活过来。整个过程血泪史,我一步步给你们拆解。
一、这不对劲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本来团队运转还行,年初突然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定了个爆款系列选题,计划拍胸脯保证没问题,结果临上线前一天,负责核心内容的小李笑嘻嘻跟我说:“哥,这部分资料太难找了,没弄完,晚两天行不?”我血压蹭就上来了——这都第三次了!前两次信了他的“下次一定”,结果整个项目排期稀碎。
二、扒拉扒拉那些刺眼的征兆
当时真是愁得睡不着,蹲马桶都在琢磨:到底哪儿出毛病了?后来复盘,这五个雷是真藏不住:
- 掉链子成家常便饭:小李不是个例,好几个交付像老牛拉破车,总卡点。催进度,一个个理由比方案还丰富。
- 那气氛比冰箱还冷:以前午休大家还能吹吹水,后来会议室安静得像自习室。安排协作任务?互相甩锅的功夫比干活儿利索多了。
- 新想法?不存在的:开选题会跟开追悼会似的,问有啥创新点子,全都低头抠手指。上次提了个新形式,负责执行的哥们儿直接怼我:“这多累,老方法不是挺”
- 犯错成本赶上大甩卖:内容错别字满天飞,数据错误硬是过了三审,让用户揪出来骂。追责时互相打太极,合着锅是圆的谁都能踢一脚。
- 油瓶倒了都不扶一把:最火大是有次视频脚本漏了个关键点,隔壁工位小王明明看出来了,屁都不放。问他为啥不说?人家回我:“这又不归我管。”
三、挣扎求生,试图缝缝补补
我那会儿还天真,总想着给人机会。先是拉所有人开坦白局,结果个个化身演技派:“我一定改!”转头该咋样还咋。又咬牙搞绩效激励,砸钱买咖啡机零食山,心想总能调动积极性?零食消耗速度倒是创造历史新高,活儿照旧稀烂。私下找刺头谈心,嘴上都嗯嗯,第二天上班继续刷手机摸鱼。折腾仨月,团队跟老破车似的,不仅没修零件都快抖散了。
四、心一横,该动刀了
有天半夜翻数据,看到用户流失率狂涨,我知道再不换人就该换我了。先是跟小李摊牌——项目黄三次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好聚好散;那个阴阳怪气抵制创新的,直接调岗处理;还有俩整天传播负能量、活儿干得一坨屎的,赔偿金打过去当天就清桌子走人。签字的时候手都在抖,但想到团队死气沉沉的样子,这刀必须砍。
五、换完人像给破屋开扇窗
新人进来头一周,效果就吊打预期。以前催三催四的活儿,现在下班前主动丢进度表到我桌上;开会居然有人抢话筒提点子,上周试水的新栏目点击量翻了倍;最感动是有天我电脑崩了,新来的运营妹子二话不说把她备用机塞给我:“你先用,我文档存云端了!”
回头看,那些“征兆”跟牛皮鲜似的,早发现早揭掉才是真疼团队。硬拖着不换人,就像捂着发霉的墙纸,整面墙都得铲掉重砌。该换就换,不破不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