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纯粹是某招聘软件刷到个高薪岗位要求,里边写着"需掌握梅纳德理论应用能力",直接给我整懵了。梅纳德?这名字听着像街角五金店老板,还能扯上理论?当场掏出手机就搜,结果越看越迷糊——满屏都是曲线模型、生产率增量这些鬼画符。
一、硬着头皮搞资料
先把维基百科当救命稻草,开头两句"评估资源分配策略的框架"看得我直挠头。什么资源?策略又指接着翻学术论文,满篇都是这种鬼东西:
- "α系数代表劳动力弹性"(弹性?橡皮筋?)
- "当β→0时资本贡献度趋近阈值"(箭头都出来了搁这解数学题?)
气得我差点把泡面汤扣键盘上。转战某乎更离谱,前排答案全在复述教科书定义,还补刀句"理解需要微积分基础"。
二、工地理论顿悟时刻
正想放弃时,瞟见小区门口贴的装修队广告。突然想到上个月家里刷墙,三个工人两天干完的活儿,要是只派俩人得干四天——这不就是人手和时间的拉扯吗!
梅纳德的核心终于露出马脚:这玩意儿根本就是在算"加人还是加设备更划算"!
- 刷墙加人:多付工资但省时间(人工弹性)
- 改用喷枪:机器贵但干得快(设备效率)
那些αβ符号,就是给不同选择贴的价签。
三、拿Excel当验证器
马上打开表格模拟装修队接活:
- 假设刷100平工钱3000块
- 敲三组数对比:纯人力3人×5天、人力+喷枪2人×3天、全机器1人×4天
- 把设备租金、延期违约金全算进去
结果闪瞎眼:中间方案成本最低!这就是梅纳德说的"平衡点",根本不需要解方程,幼儿园加减法就能看见。
说人话版本
梅纳德理论就干三件事:
- 盯短板:活干不完是缺人还是缺机器?
- 算总账:加人贵还是买设备贵?拖工期赔多少?
- 抓平衡:别死命招人,也别狂买设备,找个综合成本最低的甜区
现在回头看那些高大上的论文,说白了全是装修队老板的账本。最有意思的是,后来问过当项目经理的表哥,人家咧嘴一笑:"我们管这叫掰馍理论——馍太大就多叫俩人掰,总比噎死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