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在群里看见有人提维尔纳,我琢磨着这词儿听着耳熟但实在想不起是干脆动手查个明白。原本以为三两分钟能搞定的事儿,结果一猛子扎进去折腾了大半天,差点被术语砸懵。
第一步:直接搜名字翻车现场
我翘着二郎腿打开浏览器,噼里啪敲了"维尔纳 是什么意思",结果跳出来的全是德国球员维尔纳的足球新闻,还有几个瑞士小镇旅游攻略。气得我当场捶键盘:"谁要看踢球的!"
第二步:加关键词强行突破
咬着后槽牙改成"维尔纳 化学",这下终于有点靠谱内容了。满屏蹦出来什么"配位化学""配位化合物",每个字我都认识,拼在一起直接傻眼。顺手点开百科词条,开头第一句"瑞士化学家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在1893年提出..." ,好家伙,原来是个老外名字!
第三步:硬啃理论惨遭劝退
不信邪往下翻,马上被"中心原子""配体""配位数"这些词糊了一脸。最要命的是那个配位键理论,插图里画得跟原子搞对象似的——金属原子坐中间,周围一圈小分子跟卫星似的围着转。刚想仔细瞅瞅键位图,眼睛突然瞟到某段描述:"氨分子中氮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与钴离子形成配位键..." ,脑瓜子嗡的一声,当场把鼠标甩开:"这特么比相亲还复杂!"
第四步:洗澡时突然顿悟
瘫沙发里刷了半小时猫视频才缓过劲。洗澡时热水一冲,脑子里突然闪出初中化学课——老师拿磁铁吸铁钉演示过"金属吸引小分子"!赶紧擦干手翻箱倒柜找旧笔记本,在泛黄的纸页上看见当年鬼画符的笔记:"比如蓝色硫酸铜溶液,加氨水就变深蓝,这就是铜离子勾搭了氨分子!"
我悟了:维尔纳那套理论说白了就三件事:
- 金属是交际花(中心原子),最爱拉拢各种小分子(配体)
- 勾搭全靠送电子(配位键),跟搞对象送礼物一个道理
- 能勾搭几个全看体格(配位数),像铁离子能搂六个水分子
成果:用菜市场语言重构认知
瘫在电脑前敲总结时突然听见肚子叫,盯着泡面碗灵光乍现:
- 中心离子=收租的房东
- 配体=租房的房客
- 配合物=整栋出租楼
- 配位数=房东有几间空房
至于维尔纳搞的那个配位理论,本质上就是给这些化学合租户写了本《租房行为规范》!
折腾到半夜泡面都坨了,但好歹把百年前的老古董理论拽进了现实。要我说,这玩意最牛的是让当时搞不清结构的化学家们豁然开朗——就像突然看懂了原子们搞对象的潜规则。实践感想就一句:下次再碰见装逼的学术词,直接拆成菜市场八卦来理解准没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