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突然在想,NBA里那些不出名的角色球员,整天干脏活累活,到底值不值钱?都说他们是“苦力王”,我就好奇了,这些人的作用真有那么玄乎?干脆自己动手查查。
先从数据下手
我翻了好几场季后赛的录像,专盯那些数据栏里几乎空白的家伙。有个印象特别深,掘金队的某个替补中锋,整场得分篮板助攻全是0,但就他上场那几分钟,球队净胜分蹭蹭往上涨。
坐电脑前一顿操作:
- 找技术统计网站,把全联盟公认的几个“蓝领”筛选出来
- 挨个扒拉他们的高阶数据——什么正负值、防守效率
- 专门对比他们上场前后球队的篮板率、失误率变化
- 有个家伙,自己就抢了1个篮板,但队友在他上场后篮板多了5个——原来他死命卡位,把对方大个子顶得死死的,队友捡漏捡爽了
- 还有位老哥,上场就干一件事:满场追着对方箭头人物跑,自己累成狗,可球队那节让对方球星7投1中
最绝的是看了场G联赛录像。有个球员犯规比得分多,但每次他缠斗完对方核心被换下,对手进攻立马流畅起来,跟解了封印似的。这玩意儿数据表可体现不出来,得眼珠子盯着屏幕才看得见。
意外挖到宝
本来只想随便看看,结果越挖越上瘾。我跑去翻了几个球队的赛后报告(公开那种),发现教练组记录本上居然专门给“苦力”设了项:
- “成功干扰传球路线次数”
- “掩护让队友得到空位次数”
- 甚至“制造进攻犯规未遂但延误对方快攻”这种奇葩记录
难怪球迷总骂“这货凭啥能打NBA”,人家教练心里门儿清!这些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干。球星负责美如画,“苦力王”负责当人肉沙包和清道夫。
说到底就是:- 数据好的球员让比赛好看
- 苦力球员让球队能赢
但最让我想通这事儿的,反而是去年打野球经历。我们队有个大哥,投篮三不沾,运球砸脚面,可每次组队都抢着要他。后来发现,这老哥永远在干三件事:卡位让你轻松抢板;玩命补防帮你擦屁股;对方快攻时他一定第一个退防当肉盾。有他在,我们这群菜鸡居然能跟高手队掰手腕。
这不就是野球场的“苦力王”吗?没他你都不知道自己多能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