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唠唠我折腾河北三镇这事儿的整个过程,跟扒洋葱似的,一层层扒开全是辣眼睛的泪。一开始我寻思这有啥难的,不就唐朝几个闹腾的军镇嘛安禄山搞出那么大事之后,还能翻天?
手上就一本翻烂了的《旧唐书》,我就从安史之乱后头开始捋。想找点干货,比如这河北三镇啥时候彻底不鸟长安了。结果翻来翻去,就跟大海捞针似的,讲成德、魏博、卢龙这三家怎么蹦跶的片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得我脑仁疼。光看这正史,感觉就是皇帝老儿下了个令,下头人表面“诺诺诺”,实际该干嘛干嘛这背后到底咋拉扯的?不行,得换个招。
死磕史料扒拉关系网
我干脆把桌子清了,铺开几张A4纸。一张写“成德”,一张写“魏博”,一张写“卢龙”,中间画上“长安”。逼着自己硬啃那几本竖排繁体、标点符号都懒得上几点的原始资料,像《资治通鉴》、《册府元龟》里头零碎的记载。拿支红笔,看见谁家节度使又换了、朝廷派了个啥官去、或者哪年他们又闹幺蛾子不交税了,就赶紧在对应那张纸上画道道、写人名。这么一弄,还真有点感觉了:
- 兵权:那感觉太直观了,老子死了儿子顶上,儿子没了部下拥立,简直成了世袭铁饭碗。朝廷想塞个人过去?门儿都没有,人家地盘自己说了算。
- 钱粮:纸头上全是“进献”、“贡赋”的字眼儿,细细一瞅,全是扯淡!地方上的钱袋子捂得死死的,一粒米都不往外多送,全养了自己那帮子骄兵悍将。
- 官位:朝廷封的“同平章事”、“中书令”这些个大帽子满天飞,结果?对三镇那些土皇帝半点约束力都没有,纯粹是个听个响的吉祥物。
光看这三家跟长安拧巴还不行,我琢磨他们之间是啥关系?是穿一条裤子抱团取暖,还是互相掐得乌眼青?继续趴资料堆里找答案。结果发现特别有意思,跟看小孩打架似的:
- 大部分时候互相提防,谁都不服谁,边境上小冲突不断。
- 但只要长安这边一有风吹草动,比如哪个皇帝心气高了想削藩,这三家立马放下“私人恩怨”,枪口一致对外,抱得那叫一个紧。
- 内部更逗,下面当兵的狠起来,连自己顶头上司都敢砍了换人,朝廷?朝廷算个屁,顶多事后给你递个名单走个形式。
查到这儿我有点后脊梁发凉了。这哪是简单的藩镇割据?整个河北三镇就是唐朝肚皮上划开的一个大口子,虽然没当时就死,但一直在汩汩地流血,耗尽了元气。
血淋淋的后遗症
顺着这伤口往下挖,冷汗唰就下来了:
- 中央国库穷得叮当响:最肥的地盘不交粮不交税,养兵平叛的钱从哪来?只好往别的地盘死命加税,把江南、江淮这些老实地方往死里薅羊毛,搞得民不聊生,又是恶性循环。
- 朝廷调兵成笑话:长安想调集全国兵力干点啥大事?别做梦了!河北三镇那几十万精兵根本不听招呼,还成了潜在的反贼预备队。朝廷手里能用的兵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弱,恶性循环+1。
- 不忠不孝成风:三镇那边天天上演“下克上”、“父死子继”的大戏,这歪风邪气像瘟疫一样传染到其他地方。别的节度使一看,“哟呵,还能这么玩?” 有样学样,整个帝国都快没法管了。
- 皇帝当得憋屈死:后来的皇帝们哪个不想把这毒瘤剜掉?顺宗、宪宗、文宗... 个个都试过,花老鼻子钱了,军队打烂了,老百姓负担重了,结果?回光返照一下,三镇消停个几天,转头又死灰复燃。搞到唐武宗那会儿,宰相李德裕都精明成那样了,也只能耍心眼玩平衡术,根本不敢正面硬刚。
越查我心越凉。以前上学时就觉得唐朝亡在黄巢、朱温手里。现在才看明白,安史之乱后这百来年,河北三镇就像癌细胞一样,早就把唐朝身子骨掏空了。黄巢那把火、朱温那一刀,不过是给这摇摇晃晃的破房子推一把力罢了。我原先觉得就是几块牛皮癣,研究完了才发现,原来是长在心脏旁边的毒瘤,吸干了整个大唐的精血。这实践记录记完,感觉跟亲身经历了一遍大唐衰落似的,真他妈的沉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