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玄一的方法为啥这么牛?我早就听人吹过这个神招,说是产品设计里的救命稻草,但一直没当回事。前阵子我搞了个智能水杯的项目,本以为设计得美美的,结果一量产就出幺蛾子——水温不准、按钮失灵,用户全骂街。我这暴脾气上来了,决定硬着头皮去试试田口玄一的那套东西,总不能老赔钱。
我开始动手实验的过程
我连个专业书都没买,就在网上扒拉点免费资源瞎琢磨。田口方法说白了,就是设计东西时故意整些毛病来测试,看看在乱七八糟的情况下还靠不靠谱。我寻思简单,先从水杯的温控器下手。我把这个部件拆了,搞了三个关键参数:加热片厚度、传感器位置、控制芯片速度。
我真刀真枪干了回实操。我找了个小作坊当帮手,按照田口那套“正交实验”整了个表格——别怕,这词听着高级,就是把所有可能组合列成单子,像做菜一样炒一遍。我们一共玩了九种搭配:比如超薄加热片配慢芯片、厚片配快芯片、卡中间的混一块儿。然后,我把水杯丢进冰柜冻一宿,再塞烤箱烤,模拟用户冬天夏天瞎折腾的场景。
过程中差点崩了。头两天,作坊老师傅嫌麻烦,骂我瞎搞:“你这不是折腾人吗?直接做个样品得了!”结果测出来全是飘忽不定,有的热得快冻死,有的根本烫不坏人。我咬咬牙加了点工钱,老师傅才继续陪我玩。
遇到坑爹事儿让我狠下心
为啥我铁了心要整这破法子?说来搞笑,前两年我邻居大妈买了个山寨水杯,说便宜大碗,结果用了三天爆炸漏水,把她家地板泡了。大妈哭唧唧找上我,说是我推荐的产品(天知道我没说过)。这冤大头当得,我赔了几千块修地板钱,还惹得全家唠叨我好一阵儿。那时我就嘀咕:产品设计不靠谱,害人害己!不把方法练硬实,早晚得破产。
回到实验中,我坚持把所有组合都测一遍,记录每个情况下的“毛病分”——就是打分嘛比如温度差太多扣10分、按钮卡死扣20分。拼出个最佳组合:中等厚度的加热片、传感器放中间、芯片速度调慢点。这一折腾花了两礼拜,比预期慢,但数据倒挺准的。
实现的效果和小妙招
搞完了实验,我把优化版水杯量产了,好家伙,这回真顶事!用户一反馈,大家都说稳如老狗,再也没炸毛的抱怨。产量上去后,成本还降了点,原来靠田口方法挑出核心参数,省了好多瞎调的部分。总结几个必知妙招,记住这些就够用了:
- 先找出几个关键变量,别贪多搞太多麻烦事。
- 用简单表格测试各种组合,模拟实际糟心环境。
- 重点盯那些“常出篓子”的地方,优化好了事半功倍。
现在这水杯在市场上卖得欢,我自己也用上了,天天泡茶稳稳当当。田口玄一的法子牛就牛在它接地气,让产品从设计源头就抗揍,省心不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