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开始:为啥叫“毛丽”?
话说,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闲下来就喜欢鼓捣点小玩意儿。那天刷手机,偶然看到一个手工教程,做一个毛茸茸的小摆件,看着特别喜庆,特别可爱。当时心里就痒痒,想着自己也做一个。名字嘛就得又贴切又好听。因为主要是用毛线做的,成品又得漂漂亮亮的,所以“毛丽”这两个字就蹦出来了。“毛”代表它的材质,“丽”嘛就是希望它成品能好看,能惊艳一把。
准备阶段:东拼西凑的材料
决定了要做,下一步就是准备材料。我翻箱倒柜,找出一些以前织毛衣剩下的零线头,颜色五花八门的,有红的、黄的、蓝的,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颜色。心想,正好废物利用。主要工具就是钩针和一些填充棉。钩针我以前学过一点,不过早就手生了,这回算是重操旧业。填充棉是之前一个破了的娃娃里拆出来的,洗干净了还能用。教程上还说要用眼睛配件什么的,我懒得去买,就想着到时候自己用黑线绣一个,或者找俩小黑扣子也行。
动手开干:磕磕绊绊的过程
万事俱备,只欠开工。我找了个周末,泡了杯茶,把手机教程打开,就开始照着一步一步来。刚开始那叫一个费劲,那钩针在我手里就跟不听使唤似的,不是钩得太紧就是太松。第一天下来,拆了七八遍,成品连个雏形都没有,就一堆乱糟糟的线。心里那个急躁,差点就想放弃了。
不过咱这人有个好处,就是有点不服输的劲儿。第二天,我静下心来,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重新看教程,慢慢琢磨。一针一针地钩,速度虽然慢,但总算开始有点样子了。“毛丽”的身体部分是最先完成的,圆滚滚的,还挺可爱。接着是头部,然后是小耳朵、小胳膊、小腿。每完成一个部分,我就兴奋得不行,感觉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遇到难题:差点成了“丑八怪”
最难的部分是缝合和做表情。我把各个部件钩好之后,要把它们缝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毛丽”。因为线头多,缝合的时候很容易就歪了,或者缝得不结实。我拆了好几次,手指头都快被针扎成筛子了。尤其是那个表情,我一开始想用黑线绣个笑脸,结果绣出来歪歪扭扭的,特别滑稽,差点就成了“丑八怪”。后来没办法,还是找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黑色纽扣当眼睛,嘴巴就简单地用红线绣了一条弧线,反而看着还挺精神。
最终成品:我的“毛丽”诞生!
经过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折腾,我的“毛丽”总算是大功告成了!虽然跟教程上那些精致的成品比起来,我的这个显得有点粗糙,针脚也不是那么均匀,但它毕竟是我一针一线亲手做出来的。看着它憨态可掬的样子,心里那叫一个满足。颜色搭配上,我用了比较鲜艳的对比色,显得特别活泼。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能把它做出来,这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现在这个“毛丽”就摆在我的书桌上,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那段埋头苦干的日子。也算是给自己生活添了点小乐趣。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再挑战个复杂点的,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