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就老琢磨一个事儿,就是这个情绪波动,有时候真挺折腾人的。后来无意间瞅见一个叫埃利斯的理论,说是啥情绪ABC,我就寻思着,这玩意儿能有啥用?本着实践出真知的想法,我就拿自个儿当小白鼠,试试看。
初识埃利斯:这ABC是个
我对这ABC理论也是一头雾水。书上说A是激发事件,B是你的信念、看法,C是情绪和行为后果。简单说,就是同一件事儿(A),不同的人因为想法(B)不一样,的情绪和行为(C)也就不一样。 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具体咋回事,还得自个儿体会。
我的第一次“失败”尝试
我记得特清楚,有一次,我辛辛苦苦做完一个方案,满心欢喜地交给领导。结果,领导那边半天没回信。当时我这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就是A,激发事件:领导没及时回复。
然后我的B,我的想法就来了:
- “完了,肯定是我做得太烂了。”
- “领导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
- “我是不是要被边缘化了?”
这些念头一起,我的C,也就是情绪和行为后果,立马就显现出来了:一整个下午都垂头丧气,干啥都没劲,还老偷偷瞄领导办公室,心里七上八下的。
结果?傍晚领导把我叫过去,说是他下午一直在开会,刚腾出空看我的方案,觉得大方向不错,就是有几个细节需要调整。我这心情,当时就跟坐过山车似的。
反思与调整:抓住那个“B”
事后我就琢磨,这不就是埃利斯说的那个事儿嘛领导没回邮件(A),这只是个客观发生的事。但我的那些消极想法(B):“我做得烂”、“领导有意见”,才是导致我情绪低落、行为失常(C)的真正元凶。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念头。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朋友临时取消约会(A),我以前可能会想:“他是不是不重视我?”(B),然后就有点不高兴(C)。
我会刻意停一下,问问自己:除了“他不重视我”,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 也许他真的临时有急事?
- 也许他就是单纯忙忘了提前说?
- 也许他只是不擅长安排时间?
当我把B从“他不重视我”调整成“他可能有别的原因”时,我发现我的C,我的情绪,就平和多了。顶多就是有点小小的失望,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生气或者胡思乱想了。
实践出真知:这玩意儿还真有点用
我就这么一点点在生活中去“抓B”。比如:
- 开车被人别了一下(A):
- 旧B:“这人怎么开车的!故意找茬!” -> C:愤怒,路怒症。
- 新B:“他可能赶时间,或者是个新手,或者没看到我。” -> C:算了,安全第一,没必要生气。
- 孩子考试没考好(A):
- 旧B:“这孩子太笨了,将来可怎么办!” -> C:焦虑,对孩子发火。
- 新B:“这回没考好不代表以后都不行,得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没努力还是方法不对。” -> C: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反应都温和了不少。不是说没有负面情绪了,而是负面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大大降低了。因为我学会了在A和C之间,给自己加一个“B的审查环节”。
这也不是说一下子就灵了,得慢慢练。有时候老习惯还是会冒出来,但只要有意识地去调整那个B,也就是我们的看法和信念,C,也就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真的会跟着改变。
埃利斯这套ABC理论,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是个挺实用的工具。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把这个B给捋顺了,很多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算是我最近实践的一点小小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