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咱聊聊“穆尔”这哥们儿,或者说,是我自个儿琢磨他那些理论的一点儿体会。我对这些哲学家的东西是有点犯怵的,总觉得玄乎得很,不接地气。
最早接触到穆尔,还是因为工作上遇到点儿麻烦。那会儿我在琢磨一个项目评估的事儿,大家对啥是“好”的项目,啥是“有价值”的成果,吵得不可开交。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据,感觉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好”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有没有个准谱儿?
我就开始到处翻资料,想找找有没有人讲过这事儿。稀里糊涂地,就翻到了穆尔的一些说法。他好像主要是在讲伦理学,特别是那个“善”的概念。他说,“善”这个东西本身是没法再用别的东西去定义的,就像“黄色”一样,你没法给一个天生看不见颜色的人解释清楚黄色是你只能指着黄色的东西说“这是黄的”。
我为啥会对这个点特别上心?主要还是因为前面说的那个困境。我们团队里,张三说项目能带来高利润就是“好”,李四说能提升用户体验才是“好”,王五又说符合公司长远战略的才算“好”。每个人说的“好”背后,都跟着一堆具体的描述,比如“高利润”、“用户体验好”、“符合战略”。
我试着把穆尔的想法套进来琢磨。如果“善”或者说我们追求的那个最终的“好”,是不能被这些具体特性完全等同的话,那我们是不是一开始就跑偏了?我们是不是把手段当成目的了?
然后我就开始梳理我们讨论的那些点。比如,高利润确实能让公司活下去,用户体验好了能增加用户粘性,符合战略能让公司走得更远。这些都是“好”的方面,或者说是能够带来“善”的途径。但它们本身,是不是就能直接等同于那个最根本的“好”?穆尔好像是否定这一点的,他管这叫“自然主义谬误”,就是用自然属性(比如快乐、有用)来定义“善”本身。
我把这个思路拿到我们小组讨论的时候去分享。一开始大家也是一头雾水,觉得我神神叨叨的。我就举例子,我说:“咱们都想要项目成功,这个‘成功’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那个‘善’。至于怎么算成功,是通过高利润体现,还是通过用户口碑体现,或者是其他什么,这些可能是评价‘成功’的指标,但不能说某个指标本身就完全等于‘成功’这个目标。”
这么一说,大家好像有点明白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评估标准,不再是单一地强调某个方面,而是尝试更全面地去看一个项目可能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然后综合判断它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个“好结果”。
穆尔那套理论也不是万能药。他说的那个靠“直觉”来把握“善”,有时候也挺难操作的,毕竟每个人的直觉可能不一样。但是,他那个思路,确实帮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争论不休,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最根本的目标的理解就有偏差,或者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本身。
我实践下来感觉,穆尔的东西,不是让你拿来当标准答案的,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的方法。它让你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些“好”、“应该”、“价值”,它们到底指的是我们是不是把事情给搞混了。对我来说,这就是我从琢磨穆尔那儿得到的一点儿小收获,还挺管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