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最近琢磨涅克拉索夫这事儿,还真不是闲的蛋疼去研究什么文学巨匠。主要是前阵子,我手头一个活儿,遇到了点瓶颈,跟我这分享的实践过程有点微妙的联系。
起初的混沌
那段时间,工作上挺不顺心的,感觉整个人都蔫儿了,干啥都没劲。就好像涅克拉索夫早期写的那些诗,什么《幻想与声音》,听着挺浪漫,实际上就是有点迷茫,找不到方向。我当时也是,对着一堆需求文档,脑子跟一团浆糊似的,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需求方一会儿一个想法,改来改去,把我折腾得够呛。
偶然的“触动”
有一天晚上,加班加得头昏脑胀,回家路上刷手机,也不知道怎么就刷到一段关于涅克拉索夫的介绍,提到了他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我当时就想,这名字有意思,谁不想过好日子?虽然我没立马去翻原著,但这个“寻找幸福自由”的主题,一下子就戳到我了。我就琢磨,我这工作,到底是为了难道就是为了每天改这些破玩意儿?
这哥们儿还写过《农民的孩子们》、《马扎伊爷爷和小兔》这种,听着就挺接地气的。我就想,人家的作品能流传下来,肯定是有它独到的地方,至少人家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人和生活。
开始动手“实践”
第二天上班,我决定换个思路。不再是被动地等着需求砸过来,而是主动去“寻找”问题的核心。我把项目从头到尾捋了一遍,就像那七个农民去找幸福一样,我也开始找我这个项目的“幸福点”——也就是它最核心的价值和用户最需要的功能。
具体我是这么干的:
- 第一步,找“病根”:我把之前所有需求变更记录都翻出来,一条条分析,看看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就像涅克拉索夫写《严寒、通红的鼻子》那样,得把那股子“冷”劲儿的源头找到。
- 第二步,跟“当事人”聊:我直接拉上几个核心用户和需求方,开了个小会。没谈那些虚头巴脑的功能,就问他们:“你们最痛苦的点是这个项目如果能解决一个问题,你们希望是哪个?” 这就有点像《在旅途中》那样,去倾听真实的声音。
- 第三步,砍“枝丫”:根据聊下来的结果,我大刀阔斧地把一些华而不实、优先级不高的功能给标记出来,建议暂时搁置。一开始还有点阻力,但我坚持说服他们,先把“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再去考虑别的。
- 第四步,搭“框架”:把核心需求理清楚后,我重新梳理了项目的架构和流程,确保它能稳稳当当地支撑起这些核心功能。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得打牢。
最终的“小成果”
这么一折腾,你猜怎么着?项目一下子清爽多了!虽然过程中也跟别林斯基批评涅克拉索夫早期作品似的,有人对我这种“粗暴”的做法提出质疑,但结果是好的。我们集中火力攻克了几个核心难题,用户满意度上来了,我这心里也舒坦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没真的去研究涅克拉索夫的文学成就,但从他作品里那种关注现实、刨根问底的精神,以及那种“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追问,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它让我明白,不管干都得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核心问题,别在那些细枝末节上瞎耽误工夫。这算是我从“涅克拉索夫”这个名字上联想到的,并应用到工作中的一点实践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