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本《芬尼根》,我可真是有段故事要讲,或者说,是一段挺折腾的经历。这事儿得从我一个朋友那儿说起,他神神秘秘地跟我说,有本书,简直是天书,一般人别说看懂,看完都难。就好个挑战,越说难,我越想试试。
最初的遭遇
于是乎,我就搞到了一本《芬尼根的守灵夜》。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挺激动,想着总算能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硬骨头”了。晚饭后,泡了杯茶,我就摊开了书。好家伙,第一页,不,应该说第一段,我就有点蒙圈了。那些词儿,句子,怎么看怎么别扭,好像每个字都认识,但凑一块儿我就不知道它在说啥了。
我当时心想,可能是刚开始,还没进入状态。于是我耐着性子往下读。读了一页,两页……感觉就像在迷雾里开车,周围全是模模糊糊的影子,根本看不清道儿。有时候会蹦出几个好像能理解的片段,但马上又被一大堆奇奇怪怪的词语给淹没了。
硬啃的过程
头几天,我真是硬着头皮往下啃。我尝试过朗读出来,想着会不会通过声音找到点感觉,结果读得我舌头都快打结了,脑子还是一团浆糊。我也试过找些解读来看,但那些解读本身也挺玄乎的,看完更晕了。有些资料说,这本书写的是梦境,语言也是“梦语”。
我当时就想,这哪是看书,这简直是在破译密码。我把一些反复出现的词或者看起来有点意思的句子圈出来,试图找到点规律,但发现这玩意儿根本没啥规律可言,或者说,它的规律太复杂,我这点道行根本看不透。
- 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个几页,不管懂不懂。
- 遇到完全不认识的“生造词”,就凭感觉猜。
- 试图把看到的零碎画面串联起来,但经常串着串着就断了。
那段时间,我真是有点怀疑人生,感觉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烦躁起来,把书一扔,心想这辈子都不碰它了。但过一会儿,又忍不住捡起来,就是不甘心。
转变思路与“体验”
大概折腾了个把星期,我突然有点想通了,或者说是被迫想通了。我决定不再纠结于“读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了。既然说是梦境,那梦本来就是混乱的、跳跃的、不讲逻辑的嘛我开始试着不去分析它,而是去感受它。
我就那么一行行地看下去,不再试图去理解它的确切含义,而是把它当成一种声音的流动,一种情绪的宣泄,或者一堆光怪陆离的意象的堆砌。这么一来,心态上轻松了不少。虽然还是不懂,但那种强烈的挫败感减轻了。我开始能从那些文字的组合中,偶尔捕捉到一点点模糊的诗意,或者一丝丝荒诞的幽默。
我发现,这本书可能真的不是用来“读懂”的,至少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对语言极限的探索,一种对意识流动的模仿。我不再追求结果,而是开始关注这个“阅读”的过程本身。
的“感悟”
老实说,直到你要问我《芬尼根的守灵夜》到底讲了个我还是说不清楚。可能就是一个酒馆老板的梦,也可能包含了人类历史的循环往复,谁知道。我最终也没有“读完”它,大概也就翻了那么一小部分,实在太厚了,也太耗神了。
但是,这回实践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有些书,它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你从中获得了多少清晰的知识或情节,而在于它挑战了你的认知,拓展了你的思维边界,哪怕这个过程很痛苦。它让我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被完全理解才能感知其存在的。
这回对《芬尼根》的尝试,虽然狼狈,虽然没啥实质性的“成果”,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次挺特别的经历了。以后再遇到什么难懂的东西,我可能心态会更平和一点,大不了就当又体验了一回“芬尼根”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