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这个“张哲”。我也是听人提了一嘴,或者说自己琢磨着,得去了解了解这号人物到底是干啥的。
一头雾水,好家伙
我就上网那么随手一搜,不搜不知道,一搜直接给我整不会了。这张哲,到底是哪位神仙?简直是一搜一大堆,个个都叫张哲。
- 有演戏的,我看资料上说演过《南泥湾》、《破冰行动》,还有《金刚川》里那个光膀子的硬汉,听说《金刚川》票房还挺猛,评分也高。
- 还有个叫张哲的是导演,导过什么《绑架游戏》、《红色特工》之类的片子,作品也不少。
- 还不止这些,我还看到有叫张哲的医生,复旦大学的,肿瘤科的专家。
- 甚至还有提到什么公司老总也叫张哲,之前在联通干过,后来还有些新闻。
- 对,还有搞音乐的,作词作曲,也叫张哲。
当时我就有点犯迷糊,这都谁跟谁?你说要了解“张哲”,这得从哪个开始了解起?感觉信息一下子涌过来太多,反而抓不住重点了,不知道大家平时聊的“张哲”到底指的是哪一位。
这让我想起我自个儿一件事儿
你还别说,这种名字一样,或者信息有点混淆的事儿,一下就勾起了我过去的一段糗事。那会儿我还在我上一家公司搬砖,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个项目上因为名字闹了个不大不小的乌龙。
具体是这么回事:我们小组当时接了个新项目,客户那边主要的对接人叫“王伟”。你想想,“王伟”这名字,是不是也挺大众脸的?巧就巧在,我们公司内部,行政部门也有个同事叫“王伟”,平时跟我们业务部门基本没啥交集。有一次,项目刚启动,我负责整理一份挺重要的需求确认文档,写完之后就通过邮件发给客户王伟确认。结果,可能是头天晚上没睡脑子有点迷糊,输入收件人的时候,系统不是有那种自动联想嘛我手一快,就把客户王伟和我们公司行政那个王伟都给选进去了,自己还没发现。
我们行政那个王伟,也是个特实在的人,平时工作也挺积极。他收到邮件一看,附件还是个挺正式的文档,标题又是项目相关的,估计也没细看发件人是谁,就以为是领导给他派的新活儿,或者是跨部门协作的任务。他也没多问,下载下来就开始认真研究,还真让他给研究进去了,自己在那琢磨了好几天,甚至还根据文档内容,给我们项目提了几条他认为可以优化的“建议”。
过了几天,我们开项目例会,客户王伟就提出来说,上次那个需求文档,有几个点他觉得我们理解得不太对。我们项目组几个核心成员当时都挺纳闷的,说不应该,都是一条条对着原始需求扒下来的。就在这时候,我们行政那个王伟,估计是刚好路过会议室,或者是有别的事找我们领导,他听了一耳朵,突然就插话了,说:“王总(我们领导姓王),关于那个项目文档,我研究过了,我提的那几条建议你们考虑了吗?我觉得可以提升不少效率!”
那场面,我跟你说,整个会议室瞬间就安静了,掉根针都能听见。客户王伟一脸错愕地看着我们,我们项目组的人也是面面相觑,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立马就反应过来是咋回事了,脸刷一下就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们领导也是见过大场面的,虽然开始有点懵,但很快就明白过来了,赶紧打圆场。
后来专门花了点时间把这事儿捋清楚,把行政王伟拉到一边跟他解释清楚,他也是一脸哭笑不得,说白研究了好几天。好在客户王伟人挺随和,了解情况后也没生气,就开玩笑说我们公司同事真是爱岗敬业。不过因为这事儿,我也被领导好好“教育”了一顿,说以后发重要邮件一定要仔细核对收件人,不能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所以说,这实践下来…
这事儿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每次我碰到这种需要确认具体人、具体信息的时候,我都会格外小心。所以今天我查“张哲”这个名字,一看到出来这么多不同领域的人,我第一反应就是,得先搞清楚,大家平常说的或者我需要关注的,到底是哪个“张哲”。不然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就白费功夫,甚至闹出更大的笑话。
这实践过程也简单,就是多方打听,多渠道确认一下,看看上下文语境。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名字,背后可能对应着完全不同的人和事。咱这做事情嘛还是得严谨一点,尤其是前期调研和信息核对这种基础工作,马虎不得。搞清楚了对象,后面才能有的放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