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来聊聊这个“甲赛”的事儿。这词儿,一开始我也不太懂,听网上年轻人老说,后来琢磨了一下,结合自个儿的一些经历,还真有点意思。
起初的懵懂与尝试
说起来,就喜欢瞎折腾。前段时间,我瞅着家里一堆老旧的物件,想着能不能给它们归置归置,分分类,弄得清爽一点。当时心里那个美,觉得这事儿肯定能成,弄完了指定特别有成就感。
一开始我还挺有兴致的,把东西一股脑全堆客厅了。有的是以前旅游淘换回来的小玩意儿,有的是孩子小时候的玩具,还有些是早些年用过的电子产品,五花八门,啥都有。我当时的想法特简单,就是按照“有用”、“可能有用”、“没用但有纪念意义”、“纯粹垃圾”这么几个大类来分。
过程中的抓狂与混乱
结果?真上手了才发现,这事儿比我想象的复杂多了。那叫一个乱!
比如说,一个旧手机,你说它有用,早就开不了机了;说它没用,里面可能还有点老照片啥的,有点念想。这算“可能有用”还是“有纪念意义”?我自己都给自己绕进去了。
还有那些小零碎,东一个西一个,根本没法儿统一标准。这个小石头是A地捡的,那个小贝壳是B海滩摸的,放一起,不像一套;分开放,又显得太散碎。我蹲地上扒拉了半天,脑袋都大了,感觉跟打仗似的。
更别提那些积了灰尘的玩意儿,一碰一手灰,还得边整理边打扫,那叫一个费劲。有时候,好不容易分好一小堆,一转身,孩子跑过来好奇一扒拉,得,又混一起了。当时我那个火,真想直接喊一句“甲赛!”
深入的体会与“甲赛”的领悟
就这么捣鼓了两三天,客厅还是跟个垃圾场一样,我自己也累得够呛。看着那堆东西,我突然就悟了,我这不就是在“甲赛”吗?
这里的“甲赛”,在我看来,就是指那种你投入了挺大精力,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有点儿白费劲的事儿。有点像咱们说的“瞎忙活”,或者“吃力不讨好”。
就拿我整理这些旧物来说,初衷是好的,想弄利索。但实际操作起来,标准难定,过程繁琐,而且很多东西的价值判断非常主观。你花老大劲儿给它们归类,可能过段时间自己都忘了当初为啥这么分,或者新的东西一进来,原来的分类又不合适了。
这就像有些比赛,可能级别不高,组织也一般,大家参与了,热闹是热闹了,但回头一看,好像也没啥特别实质性的收获,就是凑了个热闹,体验了一把过程。可能“甲赛”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也带了点这种感觉,就是一种“也就那样”、“折腾一番也就那么回事儿”的意味。
的实践结果与反思
咋办?我放弃了那种精细化的分类。直接弄了几个大箱子,一个写着“扔”,一个写着“留”,一个写着“再看看”。
“扔”的,就是那些确定没用,也没啥特殊感情的,直接打包处理。
“留”的,就是那些现在还有用,或者纪念意义特别重大的,擦干净收起来。
“再看看”的,就是那些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的,先装箱,过段时间再统一处理。万一到时候还是觉得没啥用,那就直接并入“扔”的那一拨。
这么一弄,效率高多了!虽然没达到一开始那种“井井有条”的理想状态,但至少家里清爽了不少,我自己也从那种“甲赛”的困境里解脱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甲赛”,有时候也提醒我们,做事前得掂量掂量,别一头扎进去,发现是瞎费工夫。 有些事儿,差不多就行了,追求完美反而把自己搞得特别累,还一肚子火。这可能就是我从这回“甲赛”实践里悟出来的一点小体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