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这个“aves”,也就是鸟纲。这事儿得从上个礼拜说起,本来我寻思着周末能好好歇歇,结果,我家那小子不知道从哪儿翻出来一本旧的鸟类图鉴,缠着我问东问西。什么这鸟叫啥名,那鸟吃为啥有的鸟会飞那么老远,有的鸟就在家门口待着。
我一开始还想糊弄糊弄他,说:“鸟嘛不就是长翅膀会飞的呗。”结果小子不依不饶,非要我讲出个道道来。没办法,当爹的也得与时俱进不是?我就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琢磨这个“aves”了。
第一步:先搞明白“aves”到底是啥玩意儿。
我先是上网搜了搜,各种词条蹦出来,什么“体表被覆羽毛”、“恒温”、“卵生”、“脊椎动物”,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我就想,这不就是咱平时说的鸟嘛非得整得这么文绉绉的。后来琢磨明白了,这“aves”就是鸟类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一个正式称呼,算是个总纲,底下还分好多目、科、属、种。
第二步:找点接地气的资料。
那些太专业的论文咱也看不懂,我就专门找了些给小孩子看的科普文章,还有一些纪录片片段。你还别说,这么一看,鸟的世界还真挺有意思。比如,知道了原来最早的鸟类祖先可能是“始祖鸟”那样的,是从恐龙进化过来的,听着就挺玄乎。
我还特意留意了下我们这儿常见的鸟:
- 麻雀:这个最常见了,叽叽喳喳的,以前房檐下多的是。
- 喜鹊:都说是报喜鸟,个头比麻雀大,黑白相间的。
- 鸽子:广场上特别多,咕咕叫,也不怎么怕人。
- 燕子:春天来,秋天走,典型的候鸟。
把这些常见的鸟跟小子一说,他立马就来劲了,比跟他讲那些干巴巴的定义强多了。
我具体是怎么实践的?
是观察。
正好周末天气不错,我就带着小子去了趟附近的公园。以前去公园就是瞎溜达,这回可不一样了,我们专门去找鸟。我跟他说:“你看那树上,那是什么鸟?它在干嘛?”我们就蹲在那儿瞅,有时候能看见鸟在梳理羽毛,有时候看见它们在地上啄食,有时候还能听见它们不同的叫声。
然后,是记录。
我让他带上小本子和笔,看见不认识的鸟,就尽量记住它的样子,比如羽毛颜色、嘴巴形状、大小什么的,回家再对着图鉴查。虽然大部分时候还是认不出来,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他还试着画了几只,虽然画得不咋地,但热情挺高。
再后来我们还琢磨了鸟为啥能飞。
我给他解释,鸟的骨头很多是中空的,这样身体就轻;羽毛不仅能保暖,还能帮助飞行;翅膀的形状也很特别,能产生升力。这些都是从那些科普文章里看来,然后用大白话转述给他的。他还真就似懂非懂地听进去了。
聊了聊鸟跟我们生活的关系。
有些鸟吃虫子,对农作物有好处;有些鸟传播种子,帮助植物生长;也有少数鸟类可能会带来点小麻烦。但鸟类是咱们生态系统里挺重要的一部分。
就这么折腾了一两天,虽然没成为什么鸟类专家,但起码对“aves”这个词不再陌生了,也算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了新知识。现在小子看见天上有鸟飞过,还会指着问我:“爸,那是啥鸟?” 我虽然大部分时候还是答不上来,但这种一起探索的感觉,还挺不赖的。
所以说,这实践起来,比干巴巴地看书本定义有意思多了。以后再遇到啥新鲜词,我也打算这么试试,自己先动手琢磨琢磨,印象才深刻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