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今天咱聊聊这个“米尔科维奇”。听着是不是特像某个高级咖啡牌子,或者哪个老掉牙的哲学家,一般人根本不带瞅一眼的那种?我一开始也这么琢磨的。就偶然间,不知道在哪儿瞟到这名字,跟魔音灌耳似的,在我脑袋里晃悠了好几天。具体是啥不知道,但总觉得这词儿,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可能有点玄乎,也可能就是单纯听着怪。行,这就算是我最初和它的“初遇”了。
后来赶上一个周末,本来计划着把我老婆念叨了好几回的那个漏水水龙头给拾掇拾掇的(各位看官嘴下留情,别说我懒),结果?一不小心就掉进这“米尔科维奇”的坑里去了。我就随便那么一搜,也没太当回事儿,就是打发时间。结果你猜怎么着?蹦出来一堆图,画着地球围着太阳转圈圈,还不是老老实实转,又是晃悠,又是轨道时不时扁一点圆一点,自转轴还东倒西歪的,跟喝高了似的。关键是,这变化的时间尺度,我的乖乖,能把你下巴惊掉!不是说明年,也不是说一百年后,动不动就是几万年,几十万年起步!
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这玩意儿有啥用?能帮我算出来明年冬天到底要不要多套条秋裤吗?” 但就有点犟,越是搞不懂的就越想抠哧明白点儿。我就东瞅瞅西看看,这儿扒拉点资料,那儿看点科普小短文——毕竟那些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我这脑子看完一周的砖,再看那个真有点儿扛不住。慢慢地,好像有那么点儿意思了。这哥们儿,米兰科维奇,他研究的,是地球气候那种超级大、超级慢的变化。你比如说,冰河时期!对,就是电影里演的那种,整个世界冻成冰坨坨的冰河时期。
我试着去理解他是怎么个说法:
- 他说地球轨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离太阳近点,有时候远点。
- 还有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也在变,这就影响夏天太阳晒北半球的时间和强度。
- 再加上地球自转轴还会像陀螺一样晃动。
这些变化都特别慢,但架不住时间长。几万年下来,北半球夏天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量就会有明显差别。要是夏天不够热,冬天积的雪和冰就化不完,一年年堆积,越堆越多,反射的阳光也越多,地球就越来越冷,慢慢地就可能进入冰期。反过来,要是夏天热量多了,冰雪融化得多,就可能走出冰期。听着是不是跟看一部超级慢放的纪录片似的?
我的“实践”过程嘛可不是在实验室里摆弄啥精密仪器
我这“实践”,更像是一种琢磨和感受。你想,有一年夏天,热得邪乎,我家那破草坪机,费了牛劲也打不着火,我满头大汗地跟它较劲,心里就琢磨:“你说现在咱们处在这米尔科维奇周期的哪个阶段?” 这想法对我修好草坪机没半点儿帮助,那玩意儿依旧看我不顺眼。
还有,有时候在网上跟人瞎掰扯,就是那种特没营养的争论,说现在这天气怎么这么邪门。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气象专家。我就在边上听着,心里想,咱现在干的这些事儿(指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要紧,非常要紧,但在这底下,还有个特别巨大、特别古老的“钟表”在慢悠悠地走着。这不是说哪个对哪个错,而是说,这些因素都掺和在一起,复杂着。
老实说,搞明白这点儿皮毛,也没让我变成啥气候专家,也没让我在跟人抬杠的时候能占上风。毕竟你跟人家唾沫横飞地讲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时候,人家可能更关心自家地下室是不是又进水了。但这事儿确实让我看问题的时候,角度稍微那么变了一点点。就是那种,模模糊糊感觉到,咱们这个星球,它有它自己的、特别漫长的节律。咱们,就是这上面的一些小不点儿,坐在这趟超级慢的过山车上,还为车厢里空调开几度吵个没完。
这个米尔科维奇。现在听着,还是有点像咖啡牌子。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个提醒,提醒我很多事情背后,都有个更大的背景,一个大到、慢到我们平时根本察觉不到的背景。这种感觉,怎么说,有点儿让人觉得自己渺小,但又觉得自己确确实实是某个宏大玩意儿的一部分。不想了,我还是先去看看那个漏水的水龙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