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捣鼓出来的一个小玩意儿,我管它叫“策林”。这名儿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说白了,就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套应对麻烦事的法子集合,有点像咱们以前读书那会儿,自己整理的错题本,或者是啥独门秘籍那么个意思。
为啥要搞这么个“策林”?
起因嘛也挺简单的。前一阵子,工作上、生活上,各种事儿堆一块儿,感觉脑子乱糟糟的,跟一团浆糊似的。做啥事都没头绪,效率也低得不行。我就寻思,这么下去不成,得想个法子把自己给捋顺了。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婶儿的:
第一步,清空大脑,把烦心事儿全倒出来。 我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拿了个大本子,一支笔,也不管啥逻辑顺序,就把脑子里所有觉得烦、觉得需要处理、或者是有那么点想法的事儿,一条一条全给写了下来。写了满满当当好几页,写完感觉脑袋都轻快了不少。
第二步,分类归堆,找共性。 等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写出来之后,我就开始瞅这些条目。有些是工作上的项目A、项目B,有些是家里的水电费、孩子学习,还有些是自个儿想学点啥、健个身之类的。我就开始给它们归类,比如“工作待办”、“生活琐事”、“个人提升”这么几大块。分着分着,就发现有些事儿老是重复出现,或者性质差不多。
第三步,针对每一类,琢磨“策”。 这就是“策林”的“策”字由来了。针对每一类事情,或者每一个具体的问题,我就开始琢磨:
- 以前遇到类似的事儿,我是怎么处理的?
- 哪次处理得比较顺,效果当时是用了啥法子?
- 哪次搞砸了,或者走了弯路?教训是
- 有没有更好的法子?或者别人是怎么处理这种事的?
我把这些思考,好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还有一些灵光一闪的点子,都对应着写在了那些分类条目的旁边或者下面。有些通用的原则,比如“要事先规划”、“复杂任务要拆解”、“不懂就问”,我也给它提炼出来,写在最前面。
第四步,形成我的“林”。 这么一条条、一类类地琢磨下来,我的那个大本子就逐渐丰富起来了。各种应对策略、注意事项、经验密密麻麻的,就像一片小树林一样。所以我就管它叫“策林”,意思是策略的集合地。 比如,在“工作待办”里,我可能会记录“接到新任务,先明确目标和截止日期”、“复杂报告,先列大纲,再填充细节”、“遇到瓶颈,找老A聊聊,他有经验”。在“个人提升”里,可能就有“每天阅读半小时,类型不限”、“每周学一个新菜谱”、“健身先热身,避免受伤”之类的。
用起来感觉咋样?
刚开始整理的时候,挺费劲的。 但一旦这个“策林”初步建起来之后,再遇到事儿,我就不慌了。我会先翻翻我的“策林”,看看有没有类似情况的“策”可以借鉴。有,就照着办或者参考着办;没有,就按之前的法子,把新问题和解决方案给补充进去。
这玩意儿,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
- 心里有底了。 遇到问题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知道大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 效率高了。 很多重复性的问题,可以直接套用以前总结的好法子,省了不少瞎琢磨的时间。
- 持续进步。 这个“策林”是活的,我会不断更新它,把新的经验教训加进去,它就越来越管用。
这个“策林”已经成了我处理日常事务的一个小助手了。虽然它很简单,也没啥高科技,就是个本子和笔的事儿,但对我个人来说,确实帮我理清了不少思路,解决了挺多实际问题。感觉就像给自己装了个外挂的“经验库”似的。
这就是我捣鼓“策林”的整个过程和一点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各位一点小小的启发。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有条理,更从容一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