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跟大家唠唠这个“陈子轩”。说起它,我一开始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初识“陈子轩”
这“陈子轩”,不是指哪个人,是我们单位一套老旧的业务处理模块,有些年头了。为啥叫这么个名,据说是最早参与开发的工程师里有个叫陈子轩的,后来就这么叫下来了,也挺怪的。关键是,这模块是块硬骨头。 文档?基本等于没有。代码注释?随缘。而且里面逻辑绕来绕去的,前辈们都说,没事别碰它,能跑就行。
结果,前段时间系统升级,这“陈子轩”就成了拦路虎,非得有人去啃下来不可。领导找我谈话,那意思就是,小伙子,我看好你,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当时心里直打鼓。
摸索过程的艰辛
我先把能找到的零星资料都翻了出来,对着代码一行行看。那感觉,简直了,跟看天书没啥区别。 试着跑了几次,不是这儿报错就是那儿卡住。好几天下来,进展不大,心里也毛躁。
那阵子,我压力也挺大的。老婆刚怀二胎,家里老大又正是调皮的时候,有时候在单位加班加点,回家还得辅导作业,真是有点焦头烂额。这“陈子轩”再不搞定,我怕是觉都睡不踏实了。
- 第一步: 我尝试从头梳理,但很快就迷失在各种调用和判断里了。
- 第二步: 我又想找老人问问,但当年参与的人,要么走了,要么也记不清了。
- 第三步: 我甚至想过,要不干脆跟领导说,这玩意儿太难了,重写一个得了。但想想也不现实,周期太长,风险也大。
转变思路,柳暗花明
后来我冷静下来想,这么硬啃肯定不行。我得换个思路。我决定不从全局入手了,太复杂,我把它拆开来看。
我找了个测试环境,先从最外层的接口调用开始模拟,看数据是怎么流进去的,又怎么流出来的。每搞懂一小块逻辑,我就画个简单的流程图,用大白话写上注释。 遇到不明白的变量名或者函数,我就猜,猜完了再通过调试去验证。那段时间,我电脑上开满了各种窗口,笔记也写了好几本。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就像拼图一样,一开始只有几块零散的,慢慢地,中间的部分清晰了,再往外扩展,整个图像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我还真就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地去“磨”这个“陈子轩”。
最终搞定与心得
就这么一点点地磨,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里深入。大概花了两周,总算是把“陈子轩”整个运行的脉络给摸清楚了。 原来里面好几个判断条件早就过时了,还有些冗余的计算,完全可以优化掉。
我不光是让它在新系统里跑起来了,还顺手做了些优化,把一些没用的代码给删了,效率还提升了一点。领导看了结果,挺满意,我也松了一口气。
今天分享这个“陈子轩”,就是想说,遇到看着特别唬人的难题,别先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静下心来,找对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拆解,再复杂的玩意儿也能给它弄明白。我这实践下来,感觉就是这么个理儿。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