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之前去那个叫“巴地”的地方瞎转悠的一段经历。这名字听着可能有点陌生,我也是偶然听说的,说是福建那边有个畲族村子,叫巴地畲村,挺有特色的,尤其晚上那个“火凤凰”表演,听着就玄乎,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寻思着,天天在城里憋着也怪没劲的,不如出去走走,看看新鲜玩意儿。
寻访巴地——说走就走的念头
那阵子工作上头正烦着,就想找个清静点,但又有点看头的地方散散心。上网扒拉了半天,不是人山人海就是商业味儿太浓,没啥意思。后来一个驴友群里有人提了一嘴这个巴地畲村,说那儿还保留着不少畲族的传统玩意儿。我一听,畲族?火凤凰?行,就它了!也没做啥复杂的攻略,简单收拾了点换洗衣裳和相机,就买了票出发了。有时候,出去玩就是得有点说走就走的冲动。
坐车转车的,折腾了大半天,可算是在傍晚时分摸到了村子口。第一眼瞅着,村子不算大,房子也都是那种有点年头的样子,石头墙,黑瓦片,挺有味道。空气是真的深吸一口,那股子山里特有的清新劲儿,一下子就把路上的疲惫给吹散了不少。村里人看着挺和善,问个路啥的,都乐呵呵地指给你。
篝火燃起来,歌舞跳起来
天色擦黑的时候,村子当中的小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我过去一看,好家伙,已经围了不少人,有穿着特色服饰的村民,也有像我这样跑来看热闹的游客。没一会儿,中间那一大堆柴火“呼”地一下就点着了,火苗子蹿得老高,映得大伙儿脸上都红扑扑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
就有畲族的姑娘小伙儿出来唱歌跳舞。他们的嗓子亮得很,唱的歌我也听不懂词儿,但那调调特别有感染力,听着就让人高兴。舞蹈动作也挺有劲儿,朴实,但透着一股子生命力。最逗的是,他们还拉着游客一起跳。我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被旁边一个大婶硬拽进去了,瞎比划了几下,还真挺好玩!大家都手拉着手,围着篝火,那感觉特融洽。
- 篝火的温暖:那火烧得旺,离老远都能感觉到热气,冬天去肯定更舒坦。
- 歌舞的欢快:村民们是真开心,不是那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感觉,特自然。
- 大家的互动:不管认不认识,都能玩到一块儿去,这种感觉在城里可不多见。
亲眼瞅见“火凤凰”——那叫一个绝!
篝火跳得差不多了,重头戏就来了——“火凤凰”!我可是专门冲着这个来的。只听“咣”的一声锣响,人群立马安静下来,都伸长了脖子瞅。几个壮实的畲族汉子,举着老长老长的竹竿就冲出来了。那竹竿顶上绑着个铁丝笼子,笼子里烧着通红的木炭,火星子“噼里啪”地直掉。
他们举着那火把,在广场上快速地跑动、旋转、跳跃,那竿子头上的火光在黑夜里划出一道道红亮亮的轨迹,忽而像彩带飞舞,忽而像流星闪过。尤其是他们把竹竿舞得飞快的时候,那炭火被风一吹,火星四溅,拉出长长的尾巴,还真就像一只燃烧的凤凰在夜空中展翅飞翔一样!我当时看得眼睛都直了,嘴巴张老大,一个劲儿地“哇塞哇塞”。赶紧掏出手机想拍下来,结果光线太暗,加上手抖,拍出来的都是一坨糊的,根本没法看。不过亲眼看到的那种震撼,是照片和视频都表现不出来的。那场面,绝了!
巴地走一遭,心里的一些念叨
在巴地待了两天,除了看表演,我也在村子里瞎转悠了转悠。跟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聊天,他们说起自己民族的文化,脸上都带着那种自豪劲儿。村里有些老房子,墙上还有些看不懂的符号,他们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这种原生态的东西,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能亲身体验一把,感觉挺难得。
这回出来,没抱太大期望,反而收获了不少惊喜。有时候我们总想着去那些名山大川,这种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子,也有它独特的味道。那里的火,那里的人,还有那份淳朴的情,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你要是也想找个地方躲躲清静,体验点不一样的,我觉得这巴地畲村,还真值得去瞅瞅。不过记得,看“火凤凰”的时候,别光顾着拍照,用心去感受,那才最重要。
行了,今天就先唠这么多。下次再有啥有意思的经历,我再来跟大家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