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把斯卡利这哥们儿的事儿翻出来琢磨了一遍。为啥?就是觉着,好多时候咱们看历史人物,光看个结果,啥乔布斯牛,斯卡利不行,中间的道道儿,自己不去捋一捋,体会不到那个劲儿。
我的“实践”起点:好奇心
就是觉得乔布斯那句“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跟我一起改变世界?”太经典了,就想看看这斯卡利是何方神圣。能让乔布斯这么费劲去挖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于是我就开始了我这回的“实践学习”。
第一步:找资料,看背景。
我先是到处翻了翻,网上搜搜,看看书里怎么写的。发现这老兄在百事可乐那会儿,也是个营销天才,把百事搞得风生水起,什么“百事挑战”,玩得那叫一个溜。这说明他能力是有的,而且是市场营销这块儿的大拿。
第二步:琢磨转折点。
然后就是他去苹果了。乔布斯拉他过去当CEO,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我就开始想,一个卖糖水的,跟一个搞电脑的,这跨度也忒大了。他当时咋想的?乔布斯又是咋说服他的?书上说乔布斯跟他俩人在阳台上看中央公园,那画面感,啧啧。斯卡利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脑子一热就去了。
实践中的冲突与思考
第三步:理解矛盾的核心。
这部分是我这回“实践”的重点。斯卡利到了苹果,跟乔布斯的蜜月期没多久,矛盾就出来了。我仔细看了看,发现主要还是理念问题。
- 乔布斯,典型产品经理思维,死磕产品,追求极致,有点理想主义,不太在乎短期利润,觉得好东西自然有人买。
- 斯卡利,营销出身,更看重市场、利润,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怎么赚钱,怎么把公司做大。他觉得Macintosh定价太低,要提价,追求利润最大化。
你看,这俩人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乔布斯觉得斯卡利是为了利润牺牲了市场份额,而斯卡利可能觉得乔布斯太不接地气,不考虑公司生存。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站在各自立场都没毛病。
第四步:代入与反思。
为啥我现在又想起这茬了?嗨,别提了。前阵子我们团队也遇到个类似的事儿。我们有个小项目,技术上挺牛的,大家都觉得特有前景,就像乔布斯看他的Macintosh似的。结果,来了个新负责人,天天盯着我们要KPI,要短期回报,要把成本压到最低。那段时间,团队里也是鸡飞狗跳。一帮搞技术的兄弟,天天被逼着写PPT,搞汇报,解释我们这玩意儿怎么马上就能赚钱。原本那种钻研劲儿,慢慢就没了。
我就琢磨,这不就是个微缩版的乔布斯和斯卡利吗?一个追求理想和产品,一个追求现实和利润。你说谁对谁错?真不好说。如果光追求理想,公司饿死了怎么办?但如果光追求利润,那产品的灵魂可能就没了,长期来看也走不远。
最终的“实践”成果与感悟
斯卡利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实践意义就是让我明白,一个公司,尤其是在发展期,这种产品导向和市场导向的拉扯,几乎是必然的。关键是怎么平衡,怎么在不同阶段找到那个合适的点。
斯卡利在苹果的十年,有功有过,但他的视角,确实也给苹果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更规范的管理,更强的市场推广。后来乔布斯回归,某种程度上也是站在了斯卡利打下的一些市场基础上,老乔又把苹果带回了产品驱动的巅峰,那是后话了。
这回“研究”斯卡利,让我对企业管理、团队合作啥的,有了点更接地气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评判谁好谁坏,而是去看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决策背后的逻辑。对我自己来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理想与面包”的选择时,可能会想得更全面一点。
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实践感悟,瞎琢磨,大家随便看看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