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伙儿聊聊申花和上港这两支队伍。要说这两队,现在一提起来,那真是火药味十足,球迷之间也是针尖对麦芒。但我琢磨这事儿,一开始也不是这样的嘛咋就发展到今天这地步了?这事儿我可是好好捋了捋,也算是自己的一点实践观察。
起初的印象:各玩各的
我记得很多年前,那时候上港还叫上海东亚,刚冲上中超那会儿。申花,老牌劲旅,上海滩的“老大哥”地位还是挺稳的。那时候两队比赛,虽然也叫德比,但感觉远没有现在这么剑拔弩张。就好像,一个小区里住了两户人家,平时各过各的,见面点个头,偶尔可能还会互相借个酱油啥的,远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那时候我关注比赛,感觉更多的是申花球迷觉得自家底蕴深,上港球迷,则是支持新生力量,盼着自家队伍快快成长。大家心里想的可能更多的是自家球队的成绩,而不是非要把对方踩在脚下。
变化的开端:谁是老大?
后来情况就开始慢慢变了。我寻思着,这根子可能就出在“谁是上海滩老大”这个问题上。上港队成绩上来了,投入也大了,开始引进大牌外援,像胡尔克、奥斯卡这些,一下子就有了和申花掰手腕的实力。这就像原来小区里一直是你家最有钱,突然隔壁暴富了,也买了豪车,盖了新房,你心里能没点波澜?
我观察到,从那个时候开始,两队比赛的火药味就越来越浓。不再是简单的竞技了,里面夹杂了太多东西。媒体也开始炒作“上海德比”的恩怨情仇,球迷的情绪也跟着起来了。有一年,我记得好像是联赛结束,申鑫(那时候还有这支队)排名居然比申花和上港都高,成了暂时的“上海滩老大”,那会儿申花和上港更像是难兄难弟,各自都有自己的麻烦,还真没现在这么对立。
“恩怨”的加深:转会、战绩与球迷文化
再往后,球员转会也成了导火索。比如武磊,本来是根宝基地出来的,后来成了上港的头号球星,代表上港攻破申花球门,这申花球迷心里能舒服吗?反过来也是一样。这种核心球员的归属感,很容易就激化球迷之间的对立情绪。
我还特意去翻了些以前的报道和球迷讨论。发现每一次关键比赛的胜负,都会让这种“恩怨”加深一层。比如哪次上港在虹口赢了球,或者申花在八万人体育场绝杀了上港,都会成为球迷津津乐道或者耿耿于怀好久的话题。主场不败纪录被破,补时乌龙,这些戏剧性的场面,更是给这“恩怨”添了不少料。
球迷文化也是个重要的方面。我看到两边球迷都有自己独特的助威方式和口号,有时候为了压过对方,言语上就难免激烈。这种日积月累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对抗,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水火不容”的局面。有时候我觉得,这种“恨”甚至都超过了对自家球队单纯的“爱”。
我的实践感悟:德比的“标配”
到我算是彻底搞明白了。申花和上港的这种激烈竞争,已经成了上海足球的一大看点,甚至是中国足球的一大看点。斯卢茨基和穆斯卡特这两位教练,有时候赛前赛后的隔空喊话,那都是给这德比大战预热。少了这种剑拔弩张,可能大家反而觉得这德比少了点味道。
我把这些年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就是想说,这种“恩怨”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历史、战绩、球员、球迷文化等等因素长期发酵的结果。虽然有时候看着挺极端的,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职业足球魅力的一部分,有竞争才有话题,有话题才有关注。我还是希望这种竞争能更纯粹一些,别发展成场外的不愉快。这就是我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对“申花和上港”这点事儿的一点实践和理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