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以前对那什么足球,真的是一点儿不感冒。什么申花上港,听着就跟俩菜市场名儿似的,跟我有啥关系?就喜欢自个儿捣鼓点东西,看看书,侍弄侍弄花草,清静。
可架不住天天听!办公室里,小区楼下,甚至有时候去菜市场买个菜,都能听见旁边的大爷大妈为这俩队争得面红耳赤。一开始我也就是听个乐呵,后来有一次,我们部门聚餐,不知道怎么就聊到这茬了。好家伙,平时文质彬彬的几个同事,为了支持谁,差点没把筷子给掰了。我就在旁边干瞪眼,一句话也插不上,那感觉,忒尴尬了。我就琢磨着,不行,我得了解了解,不然以后都不知道跟人聊啥了。
我的“研究”就这么开始了:
我肯定是先上网扒拉资料。这一看,还真有点门道。那个申花,算是上海滩的“老牌子”了。九十年代就有了,那时候好像还挺牛的,拿过冠军啥的。不少老上海人,一提申花,那眼睛里都放光,跟说自家孩子似的,透着一股子自豪和情怀。
然后么,就是那个上港了。相对来说年轻不少,但势头猛,砸钱也狠,成绩也确实摆在那儿,也拿了冠军。感觉就像个后起之秀,活力足,冲击力强。我寻思这不就是“老资格”遇上“新势力”的戏码嘛有意思。
光看资料不过瘾,我还特地找了几个比赛录像来看。你别说,一开始我还分不清谁是谁,球衣颜色换来换去。但看着看着,就看出点味道了。特别是他们两队直接碰上的“德比”,那场面,啧啧,火药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球员在场上那叫一个拼,球迷在看台上那叫一个吼,跟过节似的,不,比过节还热闹。
我还偷偷摸摸地观察过两边的球迷。也没敢凑太近,就远远地听他们聊天,看他们穿的球衣,挂的围巾。感觉:
- 申花的球迷,好像年纪大点的多一些,那种忠诚度,真是没得说。赢了狂喜,输了也骂,但下次还照样去。
- 上港的球迷,感觉年轻人也不少,可能更看重成绩,球队踢得他们就更起劲。
我眼里的申花
申花这队,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沉淀和底蕴。就像我开头说的,历史长。你想,一支球队能几十年扎根在一个城市,本身就不容易。它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不光是足球,可能还有青春,有过去的日子。有时候看他们比赛,就算踢得不咋地,但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尤其是老队员身上,还是能看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有的。
我眼里的上港
上港,就是那种“硬实力”的代表。投入大,引援也都是大手笔,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他们的比赛,看着就是冲劲儿足,战术打法也比较现代。有时候感觉他们更像一个精心打造的“产品”,效率高,目标明确,就是要赢。这也没啥不竞技体育嘛成绩是硬道理。
德比?那是真的“火星撞地球”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俩队的德比。那真不是闹着玩的。以前看新闻说“上海德比”多火爆,我还没啥概念。自己看了几场之后,才明白为啥那么多人上头。场上球员小动作不断,场下球迷互相“问候”,气氛紧张得不行。而且结果还真不好说,有时候看着强的队,愣是能输给看着弱一点的。都说他们“命硬”,我看是真硬。谁也别想轻松从对方身上占便宜。
琢磨了这么一圈下来:
你问我站哪边?我还真没站。可能就是个看热闹的命。但通过这么一番“实践”和“记录”,我算是明白了为啥这两个队能让那么多人痴迷。它们不光是两支足球队,更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同侧面的一种体现。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新时代的锐气。挺挺有意思的。
现在办公室再聊起申花上港,我虽然还是不怎么吱声,但心里门儿清,也能跟着点点头,或者会心一笑了。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感觉自己跟个外星人似的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